缩略图

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作者

刘晓荣

广汉市第四小学三星堆分校

引言: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意义重大。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创造性突出特点,为劳动教育渗透提供良好载体。然而目前小学美术课堂中劳动教育渗透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深入探究有效策略。探究旨在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探索融入路径,构建实施模式,为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机结合提供参考借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渗透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分析,问题梳理

小学美术课堂中劳动教育渗透现状呈现复杂多样特征,整体推进程度参差不齐。从教学内容层面观察,多数学校美术课程设置仍以传统绘画技法训练为主导,缺乏与生活劳动实践紧密联系环节;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艺术技能培养,忽视劳动精神培育和劳动习惯养成,导致美术学习与劳动教育割裂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较少接触需要动手操作、协作完成任务,美术创作过程缺乏劳动体验元素;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学校普遍缺乏支持劳动教育渗透所需材料工具和实践场所,限制教学活动开展深度和广度。

深层次问题分析显示,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不足成为制约劳动教育有效渗透关键因素。美术教师虽具备扎实艺术专业基础,但对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将两者有机结合教学经验;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其会影响美术技能教学效果,产生抵触情绪。评价体系不完善问题同样突出,现行美术教学评价仍以作品质量为主要标准,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综合素养。家校协同不足也影响劳动教育渗透效果,家长过分关注艺术成果展示,对劳动教育价值缺乏足够重视,形成教育合力不强局面。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路径探索,方法创新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路径构建需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教学目标与课程架构,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导向。传统美术教学过分强调技法训练和艺术表现,缺乏对学生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因此必须在保持艺术教育本质基础上,将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训练、劳动习惯养成融入教学全过程。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求教师深入挖掘美术学科中蕴含劳动教育元素,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实现两者有机统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美术项目过程中体验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劳动乐趣,增强对劳动重要性认识。同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作品完成质量更要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责任心、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性评价机制。

人美版三年级下册《变垃圾为宝》课程为劳动教育融入美术教学提供典型案例,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实现环保教育与美术教学深度结合。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先组织学生收集家庭和学校中各类废弃物品,包括纸盒、塑料瓶、布料边角料等材料,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类整理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观念。在材料收集阶段,学生需要与家长共同完成任务促进家庭劳动教育开展,让学生在整理分类过程中体验劳动辛苦与收获快乐;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制作方案,每个小组选择不同废旧材料进行创意设计,从构思草图绘制到材料裁剪组装,再到装饰美化完善,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多种劳动技能。学生在剪切、粘贴、缝制等操作中不仅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更重要是培养耐心细致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坚持精神。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劳动教育贯穿小学美术活动的模式构建,效果提升

劳动教育贯穿小学美术活动模式构建需要建立系统化实施框架,将劳动精神培育融入美术教学各个环节;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将劳动内容添加到美术课程中,而是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自然体验劳动价值培养劳动品质。综合性项目模式强调跨学科融合,通过设计长期性美术项目让学生在完整创作周期中体验从构思设计到成品制作全过程,培养坚持不懈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协作式学习模式注重团队合作,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大型美术作品,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学会沟通协调培养团队意识和责任担当;实践体验模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美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服务他人过程中体现劳动价值。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提袋设计》课程充分体现劳动教育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该课程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需求出发,运用美术设计知识创造实用美观手工制品。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调研家庭和社会对各类提袋使用需求,学生需要走访家庭成员、邻里朋友,了解不同人群对提袋功能和外观要求,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社会调研能力和服务他人意识。在调研基础上学生分析整理收集到信息,确定自己设计目标和服务对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确定目标能力。设计阶段要求学生综合考虑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既要保证提袋实用功能又要体现美观特色,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系统思考和综合设计能力;制作环节是劳动教育重要体现,学生需要掌握测量、裁剪、缝制等多种劳动技能,在反复练习中培养精细操作能力和耐心细致工作态度。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需要主动寻找解决方案或向同伴求助合作完成,这种经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结论: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效渗透需要系统性推进和多方面协调配合。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在问题,探索科学融入路径,构建完善实施模式,能够实现劳动教育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劳动技能,更重要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良好品格。未来应继续深化探究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俐 .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J]. 教育观察 , 2024(21).

[2] 李伟伟 . 浅谈小学美术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J]. 2024(6):10-12.

[3] 韩悌明 . 在小学美术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J].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