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研究
朱依涵
长沙水业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浪潮汹涌的当下,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国际市场竞争来看,跨国企业凭借先进技术与优秀人才,在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国有企业若要突出重围,提升全球竞争力,人才优势的构建迫在眉睫。从国内产业升级需求出发,“双碳”目标驱动能源结构转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促使传统产业数字化变革,这一系列战略布局的落地,均依赖于国有企业强大的人才支撑。深入探究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践行国家战略使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1 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担着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使命,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科技创新领域,芯片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依赖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持续攻坚;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从高铁网络铺设到航天项目推进,均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与技能人才协同作战。尤其在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人才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例如,北斗导航系统的成功组网,离不开国有企业对航天技术人才的长期培育与储备。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国有企业能够强化核心竞争力,确保在能源、通信、军工等关键领域的战略主动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2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打造政治过硬、专业精湛、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核心目标。从短期看,旨在解决岗位人才供需矛盾,填补关键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的人才缺口;从长期规划,则聚焦于培育适应数字化转型、国际化竞争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梯队。其意义不仅在于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更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社会就业的双重使命。通过系统化培养,国有企业能够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发员工潜能,提升组织效能;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还能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例如,某央企通过“青苗计划”“领军人才工程”,既保障了企业战略落地,也为行业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双赢。
1.3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在《“十四五”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工作迎来新的要求与挑战。目前,部分国企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高端技术人才占比不足 15% ,与央企考核指标存在差距。在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人才技能与岗位需求脱节。在资源投入方面,培训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突出。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凭借灵活的用人机制和优厚的薪酬待遇,对人才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例如,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吸纳了众多优秀人才,给国企的人才储备带来了冲击。此外,国企行政化管理色彩较浓,晋升通道单一,难以满足新兴业务的人才需求。因此,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国企的当务之急。
2.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
2.1 人才培养规划与战略
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需与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紧密衔接。企业应基于国家战略导向与自身业务布局,制定覆盖短期需求与长期发展的人才战略。例如,在“双碳”目标下,能源类国企需针对性规划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路径;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成为重点。通过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结合岗位分析与业务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数量与结构。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与技术迭代,及时优化培养方向,确保人才供给与企业战略转型同步。此外,将人才培养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形成“战略—业务—人才”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实效性。
2.2 人才选拔与培训机制
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培养体系的基础。国有企业应打破论资排辈传统,借助数字化测评工具实现精准选才。某央企引入 AI 面试系统,通过语音语义分析、微表情捕捉等技术,高效评估候选人的沟通能力与应变水平;同时运用胜任力模型建模,科学匹配岗位需求与人才特质,使选拔准确率提升 30% 。
在培训机制方面,需紧跟数字经济趋势升级模式。部分国企搭建“元宇宙培训舱”,员工佩戴 VR 设备即可置身虚拟工厂,沉浸式学习复杂设备操作与故障排除;建筑企业利用 VR 技术模拟高空作业场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施工人员的实操能力。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培养:新员工接受职业素养与基础技能培训;中层管理人员侧重领导力与战略思维提升;技术骨干聚焦前沿技术攻关。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结合案例教学、项目实战、导师带徒等方法,加速人才成长。
2.3 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科学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是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国有企业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将培训参与度、技能提升幅度、项目成果纳入考核。在长效激励上,推行“项目跟投制”,核心成员以自有资金参与项目,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分红,激励科研人员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非物质激励同样关键,企业通过搭建人才荣誉体系,设立“首席专家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顶尖人才专属工作空间与资源支持,强化精神认同。正向激励与严格考核结合,激发员工主动学习、创新突破的内生动力,形成“培养—使用—激励”的良性循环。
3.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3.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的实施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遵循“顶层设计—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首先,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人力资源、财务、业务等部门,确保资源整合与协同推进;其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节点与保障措施,将培养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与岗位。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试点先行,选取重点业务板块或分支机构开展培养模式创新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例如,某省属国企在下属科技子公司试点“揭榜挂帅”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员工自主申报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成功后将其经验复制至全集团。同时,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员工意见与业务部门需求,动态优化培养方案,保障体系有效落地。
4 结语
国有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家战略实施成效。通过明确战略定位、完善关键要素、强化实施评估,国有企业能够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未来,随着经济形势与技术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需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林林.数字化时代国有企业加强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优化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5,(05):82-84.
[2]蔡悠然,雷萍兰.国有企业党建人才队伍培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支点,2024,(12):84-87.
[3]王媛媛,张艳艳.国有企业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文化,2024,(16):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