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研究-数字技术应用

作者

王乐轩

河南大学

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中的关键议题。地域文化作为传统街区的核心灵魂,其传承对于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文聚焦于数字技术在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的应用,深入剖析数字技术如何助力挖掘传统街区的文化价值、优化空间布局,以及推动公众参与,旨在为传统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与有效方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统街区;更新设计;数字技术

一、引言

传统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然而,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冲击下,众多传统街区面临着衰败以及文化特色逐渐消逝的困境。如何在更新设计过程中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已成为确保传统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街区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借助数字化手段,能够更为深入地挖掘、展示并传承地域文化,从而为传统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

二、传统街区与地域文化

(一)传统街区的定义与特点

传统街区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具备一定规模,且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建筑、街巷格局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区域。其显著特点涵盖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街巷空间、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以及浓郁的生活氛围。例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以四合院建筑、胡同街巷布局以及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传统街区风貌。

(二)地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地域文化赋予传统街区独一无二的魅力与个性,是传统街区的灵魂所在。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传承着民族精神与传统习俗,同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八朝古都开封蕴含的宋文化,成都锦里古街蕴含的巴蜀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传统街区更新设计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特色逐渐消退

随着现代建筑风格的强烈冲击以及大规模旧城改造的推进,许多传统街区的建筑被拆除或改造,传统的街巷格局遭到破坏,地域文化特色日益淡化。部分地区在更新过程中盲目追求现代化,忽视了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致使传统街区丧失了原有的独特魅力。

(二)空间功能与现代需求脱节

传统街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往往基于过去的生活方式与经济活动,难以满足现代居民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诸如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传统街区的使用体验,制约了其发展活力。

在传统街区的空间功能与现代需求适配性方面,古都开封部分历史街区就曾因规划滞后与保护理念偏差,出现显著的矛盾。例如,街区地下管网因年代久远严重老化,污水排放与电力负荷难以支撑现代商户密集的餐饮、民宿业态,一度出现污水横流、电路频繁故障等诸多问题。顺河坊历史风貌街区改造前,胡同内的居民私搭乱建,占用了大量公共空间,街区缺乏有效的停车服务设施,游客停车难与居民正常生活需求冲突加剧,传统市井烟火气与现代化服务供给失衡,凸显了历史空间格局与现代功能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冲突

在传统街区更新过程中,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街区功能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要维护传统街区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又需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成为一大难题。一些更新项目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传统街区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从而破坏了其历史文化价值。

四、数字技术在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域文化价值的数字化挖掘与整理

1.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建模: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先进数字技术,对传统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精准建模。通过构建三维模型,能够详细记录建筑的外观、结构、装饰等关键信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以及深入研究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例如,对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古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能够清晰展现建筑的飞檐斗拱、雕花门窗等特色细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江南传统建筑文化。

2.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将传统街区内的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通过创建虚拟场景,游客能够穿越时空,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西安大雁塔景区利用 AR 技术,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即可直观地看到大雁塔的历史变迁以及相关历史故事,极大地增强了文化体验。相似的模式值得借鉴,运用在更多历史街区中之,将城市特色历史典故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线上平台,把历史记忆趣味性展现给爱好者。

3.民俗文化的数字化记录与传承: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街区的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记录和整理。通过拍摄纪录片、制作数字动画、线上交互式VR沉浸体验等形式,将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和技艺特点完整保存下来,并借助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爱好者可以深度参与民俗文化,以扩大其影响力。例如,对天津古文化街的杨柳青年画制作工艺进行数字化记录,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二)传统街区空间的数字化优化设计

1.基于大数据的空间分析:通过收集传统街区的人流量、交通流量、商业活动等大数据,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街区空间进行深入剖析。借此了解人们在街区内的活动规律和实际需求,为空间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某传统街区的人流量数据,发现某些街巷在特定时间段人流量过大,导致拥堵,据此可以优化街巷布局或设置引导标识,从而有效改善交通状况。

2.数字化模拟与可视化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筑信息模型(BIM)、3D Studio Max等技术,对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方案进行数字化模拟和可视化展示。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和评估,提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优化。同时,可视化展示也便于向公众和相关部门汇报设计方案,显著提高沟通效率。例如,在某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中,利用 BIM 技术构建街区的三维模型,对不同的建筑改造方案进行模拟,直观呈现改造后的效果,为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3.智能设施的应用与空间提升:在传统街区中引入智能照明、智能停车、环境监测等智能设施,提升街区的空间品质和管理效率。智能照明系统可根据不同时间段和场景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颜色,营造独特氛围;智能停车系统能够实时显示车位信息,引导车辆快速找到停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环境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街区的空气质量、噪声等环境指标,为街区的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三)促进公众参与的数字化平台建设

1.线上互动平台:搭建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的线上互动平台,公众可通过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参与到更新设计过程中。在平台上,公众能够提出对传统街区更新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更新设计的进展情况,并参与设计方案的投票等活动。例如,某城市在传统街区更新项目中,开通了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更新设计的相关信息,并设置留言区收集公众意见,取得了良好效果。

2.众包设计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采用众包设计模式,邀请全球范围内的设计师和爱好者参与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通过发布设计任务和要求,吸引更多创新创意和灵感,为传统街区的更新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某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项目在网上发起众包设计活动,收到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众多设计方案,其中一些创新设计理念被应用到了实际项目当中。

3.文化传播与教育平台:建设传统街区文化传播与教育平台,通过线上课程、虚拟展览、文化活动直播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公众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爱好者可通过虚拟化身进入非遗工艺数字工坊,借助手势交互模拟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如虚拟剪纸、陶艺拉坯等非遗技艺;线上展馆模块使观众可自由参观、了解城市百科,整合街区口述史、方言数据库与地理信息数据。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线上数字展览,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深入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提升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数字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一)上海田子坊

上海田子坊在更新设计中充分运用数字技术。通过对里弄建筑的数字化建模,完好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借助线上平台,将田子坊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创意企业入驻。同时,通过数字化营销手段,如社交媒体推广、在线旅游平台合作等,显著提升了田子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上海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

(二)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通过 AR 技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看到历史场景的生动再现,如秦淮河上的画舫、古代的节庆活动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行为和需求,优化景区的空间布局和服务设施。例如,根据游客流量数据,合理安排景区内的餐饮、购物等商业设施的分布,有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六、结论与展望

数字技术在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挖掘与整理地域文化价值、优化传统街区空间设计以及促进公众参与,为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安全、技术成本等。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与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的深度融合,持续探索创新应用模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传统街区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注重培养既精通数字技术又熟悉传统街区保护与设计的复合型人才,为传统街区更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城市设计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 赵中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与管理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 李泽厚。美的历程 [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