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主题式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张婧文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引言:主题式教学作为当代教育改革重要方向,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在小学教育领域获得广泛关注与应用。小学美术教育肩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想象力与创造力重任,主题式教学理念与美术学科特性高度契合,为美术课堂注入新活力。然而当前主题式美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主题设计肤浅、学生参与不足、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探究聚焦主题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策略与实践路径,旨在构建科学有效主题式美术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一、主题式美术教学课堂设计与实施策略

主题式美术教学课堂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认知特点与美术学科特性,构建科学合理教学框架。有效课堂设计先体现在主题选择上,主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具有趣味性与探究价值如四季变化、家乡风物等,这些主题既具文化内涵又能引发学生共鸣。主题确定后教师需进行系统规划,包括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组织等环节;教学过程应创设情境,运用故事引入、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同时注重活动设计多样化,可以融入观察描绘、想象创作、材料探索、小组合作等形式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需求。教学实施过程中宜采用柔性教学策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保持教学灵活性。

主题式美术教学实施策略还体现在课堂组织与资源运用方面。教师应构建开放包容学习环境,通过桌椅灵活摆放、材料自主选择使用等方式打破传统教室局限。课堂实施中注重多元材料引入,鼓励学生尝试传统绘画工具与非常规美术材料结合如废旧物品再利用、自然材料创作等,拓展表现手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低年级侧重感性体验与基础技能培养,中年级强调表现技法探索与情感表达,高年级则引导思考与创新。教学实施全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必要指导,为有特长学生设计拓展任务。

二、主题式美术教学学生参与与互动方式

主题式美术教学中生活中暖色主题能有效激发四年级学生色彩感知与情感表达。暖色作为美术基础知识点,包含红色、橙色、黄色等温暖色调,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抽象色彩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习更具情境性与趣味性。课堂可采用多感官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环境中暖色存在,如观察日落余晖、火焰跃动、花朵绽放等自然现象;触摸温暖物品如羊毛衫、热水瓶等建立色彩与温度关联;品尝橙子、柠檬等水果感受色彩与味觉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色彩情感关联,理解暖色传递热情、活力、欢乐等情感特质,进而启发创作灵感。

实践案例中,某小学四年级生活中暖色主题课堂采用感知—体验—创作—分享教学路径取得显著效果。导入环节中教师播放秋季落日视频配合舒缓音乐,创设沉浸式氛围,引导学生感受暖色光影变化;接着组织暖色大搜索活动,学生分组在校园搜寻记录暖色元素如黄色树叶、红色花朵、等。回到教室后进行暖色情感表达体验,每组选择一种暖色,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展示该色彩带来情感,其他组猜测表达色彩,活动激发学生色彩情感联想能力。创作环节设计“我家暖色风景”主题,学生运用水彩、蜡笔等材料选择家中充满暖色场景进行创作,如厨房炉火、阳光洒满客厅等;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色彩渐变、对比等技法表现暖色丰富变化。作品完成后进行暖色故事会,学生围坐交流创作灵感与过程分享作品背后故事,教室后墙设立暖色长廊展示全班作品,邀请其他班级学生参观评价,扩大互动范围与影响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题式美术教学作品评价与反思体系

主题式美术教学中茂密花作品评价体系应突破传统单一评分模式,构建多维立体评价机制。针对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评价聚焦兴趣培养与创意表达,弱化技巧评判。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参与,学生自评引导孩子从作品中发现成功之处与不足,促进自我认知;同伴互评培养欣赏能力与表达技巧,可采用我发现、我喜欢、我建议三步评价法;教师评价则兼顾过程与结果,关注学生构图思路、色彩应用等多方面。评价时机贯穿教学全程,创作前评价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方向;创作中评价及时鼓励与指导;创作后评价总结经验与不足。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作品展示会、创作故事分享、档案袋收集等形式避免简单划分等级。反思环节同样重要,引导学生思考“我画什么”“我怎么画”“我还可以怎么画”等问题,培养元认知能力;教师也应记录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某小学二年级茂密的花主题教学实践中创设评价反思新路径。教学伊始建立花朵成长册,记录每位学生创作历程与作品演变。学生绘制茂密的花作品前,教师引导欣赏梵高向日葵、莫奈睡莲等名作,共同探讨画面构图特点与表现手法,建立初步评价意识。创作过程中实施行走式评价,教师携带便签纸巡回观察,为每位学生留下鼓励性评语与建议强调个性表达。完成阶段组织花园漫步活动,学生轮流担任园丁与参观者,园丁负责介绍自己作品创作意图与表现方法,参观者则提出一个欣赏点与一个建议,促进互学互评。教师创设花语墙展示平台,按照色彩丰富、构图新颖、表现大胆等不同角度分区展示作品,让每位学生作品都有闪光点。课程结束后进行花开时刻反思会,学生分享创作中遇到困难与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归纳表现茂密效果技巧如重叠、密集等。

结论:主题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践探究表明,此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探究构建主题式美术教学三维框架,包括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设计、多元互动参与机制以及过程性评价反思体系,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实践路径。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主题式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关联,深化跨学科整合路径,完善适应不同学段评价标准,推动信息技术与主题式教学融合,为美术教育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梦婕 .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美术单元主题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1):87-89.

[2] 黄毅婷 . 大概念下小学美术主题式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J]. 世纪之星—小学版 , 2021(28):0041-0042.

[3] 戴文欢 . 主题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J]. 启迪 , 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