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赵平
重庆市合川区合阳中学 401520
一、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核心内涵与理论支撑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大单元视域:指以教材单元为基本单位,立足课程标准要求,围绕特定主题或核心素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评价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学习任务的情境化整合以及学生素养的阶段性达成,追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的一致性。
2. 单元作业设计:指在大单元理念指导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迁移应用知识的重要载体,最终服务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基础
1. 整体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建构过程,而非孤立知识点的简单叠加。大单元作业设计需遵循整体性原则,将单元内听、说、读、写等任务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对单元主题的整体认知,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 核心素养理念: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个维度。大单元作业设计需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通过多样化任务设计,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3. 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加工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发展需求,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深度学习。
二、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现实突破
(一)基本原则
1. 整体性原则:作业设计需紧扣单元主题和核心目标,确保课时作业、不同类型作业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有机整体,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2. 层次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基础型(知识巩固)、提高型(能力提升)、拓展型(创新探究)三级作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
3. 情境性原则:将作业任务置于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文知识,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4. 实践性原则:设计调查采访、实地观察、项目研究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现实突破
当前初中语文作业存在三大困境:一是碎片化严重,与单元目标脱节,学生难以形成整体认知;二是形式单一,以机械训练为主,忽视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三是评价侧重结果,缺乏过程关注和个性化反馈。大单元作业设计需实现三大转变:从“单篇零散”到“单元整合”,从“机械训练”到“素养培育”,从“统一要求”到“个性选择”。
三、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与案例分析
(一)基于单元目标的序列设计
以九年级上册 “议论性文章” 单元为例,围绕 “把握论点论据,学习论证方法,理性表达观点” 的核心目标,构建三阶作业链:
1. 预习阶段(基础层):学生自主阅读单元课文,标注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绘制“议论文要素思维导图”,梳理议论文基本结构。此阶段作业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体特征,为课堂学习奠基。
2. 学习阶段(提高层):对比分析《敬业与乐业》与《论教养》的论证思路,小组合作完成“论证方法对比表”;围绕“中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进校园”开展辩论活动,运用课文所学方法阐述观点。此阶段作业深化对论证逻辑的理解,培养思辨能力。
3. 应用阶段(拓展层):选取校园热点问题(如“课间活动设计”“课外阅读时间安排”),撰写 600 字评论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制作议题PPT 并在班级展示,接受同学质疑并完善论证。此阶段作业实现知识迁移,提升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二)情境任务驱动的项目式作业
八年级下册“民俗风情”单元以“传承文化根脉”为核心,设计“家乡民俗探访与推介”项目式作业:
1.筹备阶段:学生自由组建6人小组,选择家乡一项特色民俗(如端午龙舟、中秋赏月、传统剪纸等),制定包含探访对象、方法、预期成果的计划,培养规划与合作能力。
2. 实践阶段:走访民间艺人或长辈,通过访谈、观察、拍摄等方式,收集民俗的起源、流程、文化内涵等资料,填写“民俗探访记录表”,记录关键信息与个人感悟。此阶段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民俗,提升信息收集与沟通能力。
3. 成果阶段:撰写 300 字民俗小品文,运用课文所学描写方法展现民俗细节;小组合作制作“民俗推介海报”或微视频,包含图文、采访片段等素材;举办班级“民俗文化推介会”,评选最佳创意作品。此阶段作业融合写作、审美、表达等要素,增强文化自信。
(三)分层作业与多元评价
七年级 “亲情之爱” 单元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三级作业:
基础层:摘抄《背影》《秋天的怀念》中感人语句,批注表达效果;写150字短文记录家庭生活小事,运用至少一处细节描写。
提高层:对比分析两篇课文在选材、抒情方式上的异同,撰写 300 字分析报告;以“家人的拿手菜”为题,写500 字记叙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亲情。
拓展层:采访祖辈的青春故事,整理成访谈录;制作“亲情纪念册”,收录照片、手写信、故事片段等,撰写前言表达感悟。
评价采用“三维度多元制”:知识维度关注文体知识掌握;过程维度记录小组合作、实践参与情况;情感维度重视文化认同、亲情感悟。通过“教师点评+ 同伴互评 + 自我反思”的方式,使用成长档案袋记录进步,实现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
四、大单元作业设计的保障措施与实践反思
(一)保障措施
通过专题培训、集体备课、跨校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单元设计能力;建立“优秀作业案例库”,促进经验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反思改进
1. 平衡量质关系:精选作业内容,控制总量,避免因项目式作业导致负担过重;聚焦核心目标,剔除形式化任务。
2. 细化分层标准:通过课前诊断精准把握学情,使分层作业更贴合学生实际;建立作业难度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反馈优化设计。
3. 强化评价反馈:完善“作业 — 教学”联动机制,教师通过分析作业问题调整教学策略;采用“评语 + 建议”的反馈方式,增强针对性。
结语
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需以素养为导向,通过整体规划、情境创设、分层实施与多元评价,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教师应在实践中持续探索,让作业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兴趣,最终实现语文学习从“知识积累”到“素养发展”的深层转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J]. 全球教育展望,201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