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大思政课程中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文化自信建构的实践策略
彭荣华
奉节县海成小学 404600
引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承载历史智慧与民族情感,构成文化自信重要基石。小学阶段作为人生启蒙期,正是文化根基奠定关键时期。大思政课程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文化以活态形式传承并转化为学生文化自信内生动力,成为当前教育实践需要解决问题。本文立足小学思政教学实际,从心灵浸润、礼仪养成、智慧启迪三个维度出发,探寻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文化自信建构实践策略,旨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具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学生。
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文化自信扎根童年
通过情境创设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教师需要依托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如开展端午主题课程,让学生亲手包粽子、参与龙舟模拟比赛、诵读屈原诗篇,通过全感官参与感受端午文化内涵,建立情感连接。开展传统艺术沉浸体验活动。将剪纸、泥塑、年画等传统工艺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过程感受中华美学智慧。如组织我眼中春节主题剪纸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将春节记忆通过剪纸艺术表达,既传承了技艺又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
构建校园传统文化浸润环境。学校可在公共空间展示传统文化元素,建立传统文化角,定期更换主题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建筑、装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够增强传统文化吸引力,通过动画、交互式内容等现代手段,将抽象文化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比如制作传统故事动画短片,将古代寓言通过现代叙事方式呈现,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接受文化熏陶。家校协同构筑文化浸润生态圈也尤为重要,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亲子共读经典、家庭礼仪培养等,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通过这些心灵浸润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成为精神世界组成部分,从而使文化自信在童年时代播下种子,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传统礼仪滋养品格,文化认同厚植情怀
开展系统性传统礼仪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特点,设计螺旋上升礼仪教育内容,低年级侧重基本礼仪习惯培养,如问候礼、感谢礼等;中年级拓展至家庭礼仪、校园礼仪;高年级则深入探讨社会公共礼仪与传统节日礼仪文化内涵。通过情境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礼仪规范。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每逢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清明节组织祭扫活动,教导学生慎终追远、尊老敬祖美德;中秋节开展团圆礼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建立传统礼仪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礼仪学习环境。学校可与社区文化中心、传统文化场馆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接受专业礼仪指导。如与茶艺馆合作开展茶道礼仪学习,让学生体验传统茶艺全过程,感受其中蕴含谦让有序、和谐共处理念。通过家国情怀培养促进文化认同感形成。开展我爱我家乡主题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家乡文化遗产,收集整理本土礼仪习俗,增强地域文化认同;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旗仪式、国歌教育等形式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传统礼仪教育应避免形式主义倾向,注重内涵阐释与现代转化,让学生理解礼仪背后价值理念,而非仅停留于表面形式。比如在讲解拜师礼时,不仅教学具体程序,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尊师重教精神,思考现代语境下如何传承发扬。通过这些礼仪养成教育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感,将传统礼仪内化为自觉行为习惯,外化为尊重他人、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
三、传统智慧启迪思维,文化创新引领未来
通过经典诵读与解读活动,让传统智慧思想活化于课堂。精选适合小学生理解经典篇目,采用多元解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智慧。如学习《论语》选段时采用情境剧演绎方式,将古代智慧置于现代场景中,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学习成语故事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包含思维方法与处世哲学。开展传统智慧现代应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传统节俭美德如何指导现代消费行为,鼓励学生运用传统思想分析解决当代问题。组织跨学科主题学习,如结合科学课探讨古代科技智慧,探究传统建筑、农业技术背后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搭建传统文化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造。开展传统文化创新大赛,引导学生在理解传统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如设计传统节日新形式、改编传统故事等。建立小小文化传承人培育计划,让学生选择一项传统文化技艺深入学习,并尝试创新发展。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组织走进非遗研学项目,让学生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思考如何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开展传统游戏创新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在理解传统游戏规则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儿童需求。学校可邀请传统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创新经验激发创新灵感。传统智慧启迪应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方式呈现避免枯燥说教。当学生能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智慧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时,真正文化自信才能形成。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小学思政课程中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文化自信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心灵浸润、礼仪养成与智慧启迪三个维度综合施策。通过情境体验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灵,通过礼仪实践培养学生文化认同,通过智慧启迪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形成相互支撑、层层递进实践体系。这种多维度实践路径能够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由静态知识向活态经验转化,由外在灌输向内在认同转化,由单纯传承向创新发展转化,最终实现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心灵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玲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10):94-96.
[2] 马秀梅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机制探索 [J]. 启迪 ,2022(7):15-16.
[3] 陈云燕 . 浅谈小学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J]. 南北桥 , 2021,000(0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