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孤独:城市独居青年的日常生活实践与行为逻辑
王璐嫦
浙江师范大学
1.引言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人类社会的原初阶段,个体必须作为群体的一员,依附于氏族部落、家庭等各类组织或团体,才能够维持生存。但随着现代化历程的不断推进,个体化思想不断地发展,个体作为家庭中的唯一人口的比例都在逐渐上升,独居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趋势。
然而,独居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其中的隐患总是令人担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中的个体逐渐脱离了原有的亲缘、地缘关系,而在城市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业缘关系、趣缘关系,但相比较于前两种关系,后两种关系无疑是微弱的,宛若游丝一线,很容易在流动中消散。那么,个体在独居生活中到底经历着怎样的生活实践?这种生活实践是否能够消解个体的孤独?到底应该如何回应独居带来的孤独呢?或者更加重要的是,当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接受了独居中孤独,必然导致社会总体联系的进一步松散,个体如何在这种松散的关系中找到自我生活价值。
2.独居青年的生活实践
受益于现代城市针对青年群体推出的大量青年公寓计划,相比较于原先的租房市场,这种由政府或商业公司提供的租房公寓社区,提供了呼应青年人群需要的单人公寓。尽管这些单人公寓租住空间狭窄,所处地理位置往往不算优越,但胜在价格便宜,且由于附近住的都是与自己类似的年轻人,虽是独居,却也能够保证自己在一个较为熟悉的社区环境内。此外,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经历过与他们同居的生活而选择独居的,他们大多厌倦了与室友相处过程发生的琐碎矛盾,并对此感到疲倦,认为一个人单独居住会比多人共居少了更多的麻烦。
独居必然是孤独的,或者说,当一个人选择了独居的时候,他就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与自己相处。许多独居青年都会选择养宠物来作为自己的“室友”,宠物的存在能够满足独居人群一部分的情感需求。此外,宠物的社会属性也会主人们的社交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宠物与其他人建立起新的联系。许多人因为宠物结缘,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友情,可以说,宠物本身就能填补很多独居青年的社交需求。
互联网能够联系起各地的人,让人们从网络走到线下,而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即时联系处于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人的特点,能够串联起独居青年原先的亲缘与业缘关系,通过网络就能与家人以及在其他地方的好友视频通话。另外打游戏、网上刷视频、看帖子是许多独居青年消遣的主要方式,一些网络上的社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成员提供归属感。
尽管独居已经成为许多独居青年的生活选择,但大部分人还是把这种状态看作人生的过渡阶段。在个人主义思潮和“不婚主义”盛行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对婚姻和养育子女抱有了更为谨慎的态度。
3.总结
单身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单身人士给人的感觉是不成熟、缺乏安全感、以自我为中心、不快乐、孤单,甚至丑陋的。独自生活的个体不仅要面对孤独,更要与广泛的污名进行对抗,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的发展,近年来单身独居的现象越来越多,单身者背负的污名逐渐消解,单身独居者逐渐从简单的亲缘、地缘关系中挣脱出来,不再受到原先的宗族、地域的普遍凝视。独居也就成为了一种被普罗大众认可和接受的生活方式。个体在城市化地进程中不断地流动,原有的紧密关系不断消解,人们也就更为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青年独居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地选择。
克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独居人口不仅是城市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个体主义思潮逐渐影响的结果。他在研究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年幼时就有了自己独立的卧室,在童年时期就学会了重视自己的隐私,学会与自我相处,越来越多的人将单身视为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个人幸福的重要途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选择无负担无责任的生活模式。此外,受学制的影响,年轻人再经历社会之前往往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在毕业后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社会生活,这无疑推迟了人们成家立业的时间。从国内的视角看依然如是,年轻人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习惯了单打独斗,在过去的时间里,往往是自己的个人成绩决定自己的前途,这种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惯习,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的青年,这也给他们组建社会联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互联网和宠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独居者排遣寂寞的作用,互联网联系起了独居者过去的社会关系,让他们即时相隔千里,也能和父母朋友保持一定的交流。互联网也为独居者组建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渠道,他们通过互联网认识其他在这一城市的朋友,并通过线下见面加深彼此的联系。
然而,城市中繁重的工作压力永远存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许多独居者都认为自己只是在混口饭吃,为了工作疲于奔命。他们总是很难攒下来钱,即使攒了钱也总会焦虑够不够,因此,独居者们常常会疲于应付繁重琐碎的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公共治理领域当中,甚至在自我的观点中也表达了对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这又进一步地把他们推向了社会的边缘。
因此,在思考如何解决独居青年面对的困境时,首先要意识到,要求独居者改变观念,回归传统的思路是不现实的。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是往前走的,独居者的增多是个体发展中的必然。但是我们也要看见独居者的需要,针对他们的社交需求提供更多的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为那些逐渐没有能力组建社会关系的独居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他们不要再一次又一次地被排斥中彻底成为社会的边缘。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为独居青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保障,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独居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精神保障。同时,尽可能地均衡地区之间的发展,平衡房价与物价,让更多人过上更为幸福自由的生活。
6.参考文献
[1](美)艾克里·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M].沈开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2]张鹏飞.“单数青年”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其行为逻辑[D].吉林大学,2024.
[3]邢海燕,邸涵.大城市独居青年的时空边界重塑[J].青年探索,2022,(06):62-73.
[4]贺武华,雷姝.“空巢青年”的特征、成因及其“实心”化引导[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06):225-232.
[5]豆小红.“空巢青年”群像的社会心理诊断与支持[J].甘肃社会科学,2018,(01):179-185.
[6]王舒窃.异乡里的独居者[D].南京大学,2017.
[7]赵方杜.双重代际矛盾:青年“空巢”的家庭化逻辑与结构性约束[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4(04):113-123.
[8]邓亚娜.“空巢青年”社交媒体使用、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19.
[9]陈友华,宗昊.致“郁”与治愈:当代城市独居青年“吸猫”生活实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7):168-180.
[10]蔡霏霏.基于“独居青年”的宠物经济前景研究[J].中国商论,2022,(19):79-81.
[11]钱美竹,吴剑锋,季烨.“邻里社区”视角下城市独居青年社区社交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06):120-122.
[12]高智博.独而不孤 亲而不近[D].上海师范大学,2020.
[13]周梦真.个体化背景下“空巢青年”的媒介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D].贵州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