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重塑与提升路径探微
丁丁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六安 237400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是国家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幸福生活,也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相较于普通本科学生,高职生群体有其特殊性:入学背景多元(如普通高考、分类考试等)、理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实践技能培养要求高、社会认可度仍需提升等,这些因素使其心理状态呈现出复杂性。部分学生存在自我评价偏低、学习动力不足、职业规划模糊、人际交往困惑、应对压力能力较弱等现象,亟需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和赋能提升。作为专职辅导员,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并深入探究高职生心理重塑与提升的科学路径,实现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态透视
自我认同与价值感的波动性: 部分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对“高职”身份认同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倾向。他们渴望被认可,却又对自身价值和发展潜力信心不足,这种矛盾心理易导致情绪波动和行为上的摇摆。
学业压力与技能焦虑并存:高职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学生理论学习基础较弱,面对专业课程感到吃力;同时,对技能实操的要求又使其担心学艺不精,难以达到未来岗位要求,由此产生学业和技能的双重焦虑。
未来发展迷茫与就业压力前置:尽管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明确,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产业格局,许多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对自身竞争力缺乏信心,担忧毕业即失业,就业压力低年级化趋势明显。
人际关系适应与情感支持需求强烈: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大学集体生活,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宿舍关系、异性交往)方面遇到挑战,感到孤独或困扰。他们渴望获得真诚的友谊和情感支持,但有时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心理重塑与提升的多维路径探索
针对上述心理状态,心理重塑与提升不应仅是针对“问题”的补救,更应是以发展为导向,旨在增强心理弹性、挖掘内在潜能、促进积极适应的系统性工程。结合工作实践,可从以下路径进行探索:
(一)深化思想引领,筑牢价值基石,重塑自我认同
1.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国情、省情、校情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育职业荣誉感:通过开学第一课、专业导论、大师讲座、优秀校友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讲述工匠故事,展现技能魅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谛,摒弃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重塑对高职身份和未来职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加强生涯规划指导:从入学起就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兴趣、能力、价值观),认知专业与行业,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引导学生在动态调整中找准方向,增强对未来的掌控感。
(二)注重实践赋能,体验成功喜悦,提升自信效能
1. 搭建技能展示平台: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大赛、文体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备赛参赛、项目实践、活动组织中锤炼技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与挫折。
深化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获得技能提升和成就感。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通过志愿服务、生产性实训、实习劳作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推行项目化与成果导向学习:在教学和学生活动中,设计小型化、模块化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具体项目,产出可见成果(作品、报告、方案等)。成果导向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锻炼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构建支持系统,营造积极环境,滋养健康心态
1.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畅通心理咨询渠道,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家访、新媒体平台等,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共同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形成育人合力。
建设互助朋辈支持网络: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等学生骨干的选拔与培训,发挥其“哨兵”和“助手”作用。鼓励开展朋辈辅导活动,营造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集体氛围。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着力打造积极向上、宽容友善、技能见长的校园文化。通过宣传栏、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传播正能量,讲述学生身边的励志故事。
(四)激发主体意识,促进自我觉醒,实现内在成长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与反思: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主题班会、日记写作、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
教授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技巧:教授学生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正念冥想、合理宣泄等)和压力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问题解决、寻求支持等),提升其自我调适能力,使其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鼓励积极认知与成长型思维:帮助学生识别并挑战消极的自动化思维,学会用更积极、客观的视角看待自己和周围事件。培养成长型思维,让学生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挫折是学习成长的机会,从而更能迎接挑战。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重塑与提升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从思想价值引导、实践体验赋能、支持系统构建和个体内在觉醒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形成良性循环。作为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我们应立足本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用心、用情、用力探索更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助力每一位高职生化解心理困扰,重塑积极心态,提升综合心理素质,最终成长为自信、阳光、坚韧、有为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 侯瑞鹤 . 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J].教育研究 , 2015, 36(08): 92-99.
[2] 马喜亭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9(12): 67-69.
[3] 王旭东 . 高职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 , 2020, 41(20): 72-75.
[4] 任俊 . 积极心理学 [M]. 北京 : 开明出版社 , 2012.
[5] 樊富珉 . 团体心理咨询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
作者信息:丁丁,女(1987 年12 月),汉族,籍贯安徽省六安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传统文化,高校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