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电力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新模式
杨昊天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市场环境快速变化与价值理念多元化的双重挑战。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电力国企不仅承担着经济效益目标,更肩负着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是加强政治引领、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保障。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和内在驱动。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中,探索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路径,既是提升企业治理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 电力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电力国企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思政工作能够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为企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企业文化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将价值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形成统一的思想共识和行为规范。融合发展能够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2 当前电力国企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部分电力国企在推进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多个突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仍存在脱节,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思想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单位存在重业务、轻思政的倾向。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内容更新滞后,难以有效激发员工参与热情。实践平台不完善,融合路径缺乏创新,导致融合工作成效有限。组织协同机制不健全,部门间沟通不畅,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影响了融合质量与效率。
3 构建电力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新模式
3.1 构建思想引领文化主线工程
电力国企应当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主线工程。企业可以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持续强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宣贯,确保政治方向正确。思想引领工作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将政治思想内容转化为员工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文化符号和行为准则。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可以采取编制文化手册、设立文化宣传栏、建设企业文化墙等方式,推动核心理念入脑入心。针对青年员工、新入职员工等重点群体,还应建立常态化思想教育机制,如开展“初心课堂”“成长论坛”等专题活动,引导其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3.2 打造红色电力精神育人平台
电力国企需要以红色资源和电力行业优秀传统为基础,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精神育人平台。红色电力精神凝聚着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无数电力职工的奋斗足迹,具有深厚的政治底蕴和教育价值。企业可以依托已有红色教育基地、电力展览馆、职工文化中心等资源,构建集教育、展示、传播于一体的育人阵地。应当通过实地教学、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员工在沉浸式场景中接受精神洗礼,增强职业荣誉感与历史责任感。同时,可结合企业实际创设“电力精神讲堂”“劳模精神报告会”等特色活动,邀请老党员、先进模范、技术专家讲述亲身经历,传播信仰力量。还可以组织主题读书会、征文比赛、精神主题宣讲等文化活动,使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薪火相传。建设红色电力精神育人平台,电力国企不仅能提升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还能推动红色文化在企业内生根发芽、融入日常、润物无声。
3.3 深化岗位建功与文化融合实践
电力国企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岗位建功活动中,把“立足岗位作贡献”作为文化融合的关键落点。在电网运维、设备检修、工程建设、调度管理等核心业务岗位上,应构建“业务 + 思政”的融合机制,推动员工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加强思想淬炼。企业可以组织开展“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工匠示范岗”等主题实践,引导员工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文化理念。还应建立岗位成才的激励机制,采取评选“岗位之星”“技术能手”“服务标兵”等方式,增强员工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先进典型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文化载体。在项目攻坚、抢修保电、重大节日保供等重点任务中,应同步开展文化宣传、思想动员和典型选树活动,使岗位建功成为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同时,企业还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数字化文化平台,记录员工在岗位实践中的奋斗历程与精神风貌,推动文化理念可视化、传播常态化。深化岗位建功与文化融合实践,电力国企能够把思想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力和执行力。
3.4 强化文化阵地载体协同建设
电力国企应当以资源整合、内容协同、功能互补为目标,系统推进文化阵地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各类文化阵地,如职工书屋、道德讲堂、党群服务中心、企业展厅等,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配置和功能升级,避免“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企业可以设立“思政文化共建区”,将党建元素、业务实践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宣传教育、思想引导、价值传承的综合平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党组织在阵地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明确职责分工,提升日常运行效率。同时,应强化与宣传、工会、团委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推动文化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职工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聚合效应。电力国企还应运用新媒体手段打造线上阵地,例如开设“党建云课堂”“文化微讲堂”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同步推进。打造多层级、多形式、多功能的文化阵地体系,企业能够构建起覆盖广泛、协同有力、内容丰富的文化传播网络,持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3.5 建立融合成效评估反馈机制
电力国企需要建立科学、系统、可量化的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评估反馈机制,确保各项融合举措落实落地、取得实效。企业应制定融合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思想引领成效、员工认同度、阵地利用率、活动参与度、典型示范作用等多个维度。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员工问卷调查、专题座谈访谈、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全面了解员工对融合工作的真实感受和建议。组织人事、纪检、宣传等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融合成效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形成闭环整改机制。融合成果还应与绩效考核、评先选优、职级晋升等相挂钩,强化正向激励作用,提升全员参与积极性。此外,企业可以设立融合案例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提升工作质效。
4 结语
电力国企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转型升级的新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构建思想引领工程、打造红色精神平台、深化岗位实践融合、强化阵地协同建设以及建立评估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实现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融合路径的系统推进,不仅有助于增强职工队伍的思想认同与文化自觉,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军 . 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创新对经营生产的正向影响 [J]. 现代企业文化 , 2025, (18): 1-3.
[2] 张莹 .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探析 [J].中外企业文化 , 2025, (02): 122-124.
[3] 白宝玲 .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J]. 现代企业文化 , 2024, (3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