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读教育的大学生新农村劳动实践研究
陈宇焓 杨凌
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一、研究背景
1.1 国家战略需求: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1],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强国 [2]。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现代技术与制度支持,更离不开有文化、有理想、有情怀的青年人才投身基层,贡献智慧和力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急须系统性探索与科学化引导。
1.2 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政策导向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强调“亦耕亦读”“知行合一”。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耕读理念被赋予新内涵。2021 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将耕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和实践育人环节,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3],厚植“三农”情怀,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镇江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拥有包括醋文化、渔文化、茶文化、农具技艺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本地深耕多年,具备良好的农业工程与社会服务基础,为探索耕读教育与劳动实践结合提供了现实平台和有利条件。
二、耕读教育的起源、发展与新时代内涵
2.1 传统耕读教育的特点
耕读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理念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学记》记载“上之人教而信,下之人学而勤。”
古代社会尤为注重通过农事劳动锤炼青少年的吃苦精神、责任意识及勤俭美德,将农业生产知识、礼仪道德与经典学习巧妙融合于教育内容之中,构筑了“耕以养身,读以养德”的和谐教育画卷。传统耕读教育强调遵循“应时、守则、和谐”的农事规律,这种教育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2 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拓展内涵
随着社会结构变迁和现代教育发展,传统耕读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被重新激活并拓展。新时代的耕读教育已超越农业劳动的狭义范畴,拓展成以劳动为基石、文化为桥梁、育人为宗旨的综合教育模式。该教育巧妙融合读书学习与动手实践,以培养兼具劳动精神、专业技能与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目标。镇江以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为大学生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金山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农具的展示以及醋文化工艺的精湛技艺,均可作为劳动实践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三、高校在农耕文化与耕读教育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提及了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的远景目标,揭示了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内化为人的素养,提升人的综合素质。[4]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多元重任,更应充分利用其组织优势、人才储备、资源富集及平台搭建的强项,促进农耕文化与耕读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实现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广泛传播。
3.1 文化育人职能使高校成为农耕文化传播主阵地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朴素的自然观、社会观、伦理观和教育观,高校在新时代赋予的农耕文化传承与耕读教育推广使命中,通过将农耕文化引入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认同度。
3.2 课程建设推动农耕文化融入系统教育体系
高校在农耕文化与耕读教育传承中的另一核心职责,是将其有机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构建涵盖多学科、多层次且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农耕文化、乡土中国及农业文明史等课程,以此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全面且多维度的认知框架。以江苏大学为例,该校将农耕文化相关内容纳入通识选修课,并开发“温室番茄生产的全过程实践”“新农村体验与劳动实践”等劳动实践课程,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探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农业文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3 社会实践拓展耕读教育的现实场景
高校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已成为耕读教育实践的重要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传统村落及农遗景区,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文化保护项目及乡村治理活动,从而将农耕文化教育由课堂延伸至现实场景,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文化感悟。镇江市农耕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载体多样,如官塘桥街道的农趣运动会和耕读园等具体实践,积极传承农耕文化,为高校开展实践教育提供了天然平台。高校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农耕文化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镇江农遗”品牌宣传、非遗调研及农业生产示范等活动,在实践中领悟农耕文化,增强服务乡村能力与热情。
3.4 校地合作提升农耕文化传播协同效应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耕文化的传承不再是高校“自说自演”,而需与地方政府、乡村组织、文化团体等主体形成联动机制,构建“高校—地方—乡村”三位一体的协同传播格局。高校需积极与地方携手,让农耕文化在校园焕发新生,一是共建农耕文化研学实践基地,服务大学生劳动教育;二是联合开发农耕文化数字资源,提升传播影响力;三是共建农耕文化产业化平台,推动“文化 + 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四、结语
耕读教育作为传承农耕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彰显出独特价值。未来,应进一步强化高校、地方政府与乡村组织的协同合作,深化课程与实践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劳动实践创造更有利条件,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事业迈向新高度,让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22-02-23(01)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3(02):4 - 5.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1):45 - 47.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R].2021-07-24.
作者简介:陈宇焓,男(2003-11)仡佬族,贵州遵义,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第 23 批大学生科研课题:基于耕读教育的大学生新农村劳动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3C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