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作者

董宇程

绍兴市马山街道中心小学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以来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笔令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在育人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将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发挥引领性作用。营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必须多方合力,本文旨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班主任育人工作中的渗透方式。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班级文化  渗透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德育教育是学生进行道德洗礼的重要途径,在育人过程中引用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情,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并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全过程。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班级文化会滋养、陶冶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生。用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心灵,从日常的德育教学入手,培养学生高尚的自我素养。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育人过程中,提高德育教学的可行性,积极引导学生将所接受的教育生活化,成为日常习惯,成为生活常态。

一、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文化渲染

创新赋予传统文化生机,教学开展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例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学、慕课等多种模式。由于传统文化比较分散,教师首先要对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得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将传统文化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更生动、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更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眼球,贯穿经典故事,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形成“互动式”学习氛围。学生可自由选择分享内容,交流收获,实现共同学习、一同进步、相互分享。

二、营造文化氛围,滋润学生心灵

教室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创设温馨的、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室的外部环境价值,比如在教室布置上,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在墙上挂一些《论语》、《三字经》等著作的经典名言,张贴历史人物画像;宣传栏中贴一些传统文化的讲解图文,将传统文化内容做成展板,打造文化走廊。

另一方面,结合传统文化加强班风建设,使学生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环境中,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树立良好的品行。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节日期间,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中秋节期间,可以制作灯笼,吃一吃月饼,拍一拍团圆照。通过活动,给予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不仅营造了文化氛围,也宣传了节日文化中的德育理念,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三、结合实践活动,宣扬传统文化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果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目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各项活动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在开展开学第一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假期中自己制作的风筝、剪纸、春联等带到学校,以此为切入点;德育倡导“孝顺”,而“孝悌”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学生可以通过帮助父母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体验劳动的辛苦,从而产生感恩父母的情感。再如,德育中的“爱国”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忠”相通,宣扬“忠于国家、人民”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去敬老院做义工等,培养社会学生的责任感。

四、开展经典诵读,丰富活动形式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作品。经典阅读能够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给学习带来积极影响。可以组建经典诵读小组,开展读书交流会,定期组织诵读活动,如每周或每月组合学生阅读《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让学生在文化的海洋里畅游,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之间可以推荐好书,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多种方式提高诵读的效率,增强经典诵读的效果。

给学生推荐经典著作,同时可以定期组织朗诵比赛,激励学生体验“古人”的世界。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无不体现古人沉稳的毅力与征服自然的心态,歌颂勇于探索、不畏艰辛的可贵精神。通过比赛学习了传统文化,又能增强班级凝聚力。

五、开设特色社团,拓展文化主题

借助社团、节日的力量开展德育教育,不断丰富和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行为。如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合唱比赛,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绘画比赛。回家打扫卫生,洗洗碗,体会做家务的辛苦,深入理解“孝悌”文化。走访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了解丰富的文化遗产,感悟文化,提升思想境界。

按照不同节日的文化内涵,拓展多样的活动,深度挖掘传统节日的引导意义。整合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通过组织猜灯谜和赛诗会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元宵节存在的意义;清明节瞻仰先烈,学习烈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在端午节,组织学生观赏龙舟比赛,了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相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在不同节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学生对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让传统变得有声有色,让民俗变得可亲可近。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拓宽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而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滋养了心灵,涵养了德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悄无声息的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审视成为不断发展的人。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习惯成自然。在实践中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把遥远的传统文化带入学生的生活;第二,与时俱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深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传承民族优良文化的同时懂得创新的必要性,能正确看待别国文化。

小学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日常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期的耐心引导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莉.小学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试题与研究,2020(31):131-132.

[2]张晓莲.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研究[J].家长,2020(24):45+47.

[3]葛玮玮.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合策略[J].启迪与智慧(下),2020(07):126.

[4]薛浩.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J].语文课内外,2020(4):254.

[5]尉秀芸.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9(4):246.

[6]叶小花.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8(3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