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促发展 传统手艺有传承
王娟妮
中共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委党校
内容提要:本文以渭南地区为切入点,围绕老粗布、陶艺、面花、草编、竹编、刺绣等民间传统手工艺目前存在的传承断代、创新不足、市场散乱等现象展开论述,结合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阐述了要通过发展家庭手工企业、传统手工艺体验园区、特色门店连锁经营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用新思路扎扎实实推进渭南民间传统手工艺健康、有序、蓬勃发展。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艺 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
渭南市地处华山脚下,渭水河畔,陕西的东大门、三贤故里、秦代焚书坑儒遗址所在地,千年的秦风古韵,造就了这里独特的人文情怀,使这里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也灿烂了人们的思想。富平的陶艺,完美呈现泥巴的艺术;大荔县的老粗布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华县的皮影制作及皮影戏表演,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合阳县的手工面花,是劳动人民长期手工制作智慧的结晶;临渭区的剪纸、刺绣、虎头鞋,南塬上的草编、竹编技艺等,是人们劳动生产中力与美的结合。这些手工艺融入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也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并使关中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
新老断代,后继乏人。工业化、信息化浪潮将人类带入高速运行的现代化轨道,商业化利益的冲击,使得年轻人沉不下心来承继祖业,将其发扬光大,表现有以下几种:师徒传承,是技艺传承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这种传承形式,主要靠的是师傅的口传心授和学徒的耐心学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在经济和时间上,都很难熬过苦行僧似的修行过程。而家传的方式,在手工艺传授中也变得越来越少见。手艺收入不高,一些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父业,最重要的是,一些手工艺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靠手工艺吃饭。
创新不足,市场认可度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急剧发展,生活的压力,生存环境的局限,也决定着他们很难站在弘扬和改进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手里的技艺。导致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只限于对古老的传承,而缺乏时代感的创新,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进而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甚至逐渐被遗忘。
自由经营,无品牌化。多数的民间手工艺无法得以传承,除了有该艺术门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因素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跟市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民间艺人对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没有品牌意识,甚至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传统的手艺人,他们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些作品和自己是代表一个传统行业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该行业的不可替代性,并增强和注重自己和作品的品牌意识。
二、渭南地区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条件优势
悠久深厚的文化根脉。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今韩城市),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其卓著,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
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民间手工艺品是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例如富平县的陶艺,取材于黄土大地,在一位位陶艺大师的手中,被玩转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临渭区的草编,就是利用夏收过后的麦秸秆和秋收后的玉米外壳进行编制,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深加工,做成各种各样造型精美的帽子、手包、女士挎包、精美摆设等工艺品;而根雕、石雕则是对自然状态的艺术升级;渭南地区的老粗布制品,从棉花做成棉线,对棉线进行浆染上色,再从棉线织成精美的布匹,再加工成我们生活中的衣服、床品、玩偶、摆件等大小物件,要经过70多道工序,但都能够取于自然,健康环保。
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劳动者。渭南地区有大量的民间手工艺艺人,因为时代变迁,手工艺制品因为受大工业浪潮的冲击,加上手工制品没能够及时顺应时代特点,渐渐被市场冷落,艺人们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这些人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如果加以鼓励,让他们重拾技艺,并把技艺传给身边的妇女和有学习意愿的人,传统手工艺市场将会拥有一大批技艺娴熟之人。
三、推进渭南民间传统手工艺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鼓励创办形式多样的手工艺发展企业
家庭手工企业。为充分发挥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大量闲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大力发展新型家庭手工业,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就业渠道,要综合考虑我市各县域经济文化水平和自然资源条件等实际,积极谋划发展一区一业、一村一品,宜绣则绣,宜剪则剪,宜编则编,着力培育一批手工业发展特色村、特色乡镇。同时兼顾不同文化层次手工产业的发展,既要对典型性、代表性优秀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挖掘和保护,又要对艺术性、实用性俱佳,有潜力、有市场的手工产业给予大力扶持,政府应优先扶持发展土布、编织、刺绣、皮影、传统服饰等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以及深厚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特色项目,还要对适合普通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特色小手工项目加大研发力度,使家庭手工业成为名符其实的特色经济产业、优秀文化地标和重要就业载体。
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支持在重点旅游景区设立家庭手工产品专卖店,在游客相对集中的旅游目的地设立家庭手工产品购物场所,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家庭手工企业到省外重点旅游目的地建立家庭手工品牌连锁专卖店。鼓励家庭手工企业同国际品牌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二)强化品牌意识,创建多渠道销售模式
电商平台,让传统技艺回归大众视野。互联网介入前,传统手工艺品的线下交易模式是一种“黑洞”状态,卖家对消费群体并没有足够了解,商品流通量小、传承人不断流失、消费群体单一、工艺技法停滞不前等原因,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一度陷入困境。现在通过线上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谁买了产品,客户在哪里。生产制造企业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求,从而调整工艺。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传统手工业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调整,与时俱进,开拓出了发展的新局面。
(三)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
创新人才需有较完备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技术、艺术修养以及和谐、敬业的团队精神。而在手工业的发展上,首先需要专业的设计人才,能够在以往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地域文化给予改良和创新,使产品既没有失去文化根基,又符合时代需求,迎合大众消费理念,获得更多的消费者的认可;其次,需要网络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出比较有影响力的产品展示平台,以及买卖交易平台,帮助以及教会从业人员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网上销售、网店管理、维护网上的正常运营等相关操作;最后,要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手工业从业者开展创业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就业率。各地还可充分采用远程培训、在线培训等现代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
参考文献:
《求是》杂志,2016年6月刊,《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陕西持续健康发展》P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