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析初中班主任管理风格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

作者

方志荣

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52384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首要引路人,其管理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育人能力,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寄予厚望,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因此,研究班主任管理风格与学生行为的关系,对于完善班主任工作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班主任沟通方式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沟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在沟通过程中,班主任的言语表达、倾听态度、肢体语言等都向学生传递着重要信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教师的情感,调整自身的行为[1]。平等开放的沟通氛围有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这种关系中更易于敞开心扉,愿意与老师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班主任耐心聆听、善意回应学生的想法,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探讨问题,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给予了情感支持与价值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自信、阳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相反,如果班主任采取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缺乏平等交流的意识,学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消极的,易产生逆反、自卑等心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主任应致力于营造平等开放的沟通氛围,以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品质。

二、班主任管理手段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行为的形成具有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权威与民主的平衡把握,奖惩措施的恰当运用,常规要求的合理设置等都影响着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一味强调权威服从的管理易使学生产生压抑感,行为习惯难以内化;而过于放任则容易导致学生自我约束力下降,出现违纪行为。民主而有原则的管理能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树立必要的行为边界,引导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自律意识,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行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也是班主任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及时发现学生进步并给予积极鼓励,能极大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强化良好行为;对问题行为的教育处理应坚持育人为本,通过耐心开导、情感疏导促进学生悔过自新。科学合理、恰如其分的班级管理策略,有助于营造“严而有度、宽而有界”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良性发展,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应把握教育本质,用智慧和爱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人格魅力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轨迹,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要素,优秀班主任身上所展现出的师德师风,如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的态度,宽厚待人、积极乐观的人生观,都如一缕缕春风,润物无声地感化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感受高尚情操的力量。具体而言,班主任的“为师之道”对学生品德养成产生如下影响:其一,班主任无私奉献的大爱之心唤起学生感恩之情,教师的工作兢兢业业却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却无怨无悔,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田,用汗水坚定教书育人的脚步。面对老师的无私付出,学生的心中自然萌生感激之情,从而学会感恩父母、老师、同学等身边的每一个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他人、回报社会。其二,班主任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了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博学多识的老师如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则如一盏指路明灯,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良好学术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往往能静下心来埋头苦读,用执着的毅力和踏实的作风去攻克知识的难关 [2]。其三,班主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遇到挫折也能迎难而上,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阳光般灿烂的微笑去感染学生。

结束语:

班主任管理风格通过沟通方式、管理手段和人格魅力三个维度,深刻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平等开放的沟通、民主有度的管理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优秀班主任的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培养,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高慧 . 初中班主任对学生行为问题的管理与引导策略研究[J]. 内江科技 ,2023,44(12):14-15.2. 汪利娟 . 班主任管理风格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D]. 石河子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