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研究
张冬平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文昌中学4157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强调统编版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少做题,鼓励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以及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和语文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主体出发,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阅读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阅读效果的提升
新版教材对阅读体系进行了较大改革,不仅减少了阅读书目的数量,还对导读内容做了改进,从而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与旧版相比,新版只保留了经典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必读书目,使学生能够更集中、更深入地阅读经典,从有限的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在导读部分,新版教材也做了调整,从原来侧重于讲解内容,转变为指导阅读方法。如《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中,旧版导读主要围绕“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侧重分析文本和归纳主题,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新版则明确提出了“精读、略读、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通过转变课堂教学重点和进行方法指导,能有效打破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阅读的空间,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1]
(二)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统编教材通过科学设置任务群,并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与文本特性,有效推动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视,更让他们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探究,从而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阅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时,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围绕“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情”构建立体化梯度任务,让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主动阅读和思考,提升对整本书内容的理解。如在“那些年”任务中,学生需梳理从清末绍兴到民初北京的时空坐标,绘制鲁迅生命历程时间轴,从而梳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章中的时代印记。“那些人”任务可引导学生建立人物关系图谱,分析长妈妈的质朴、范爱农的愤懑等群像背后的国民性思考。“那些情”任务则要求结合文本细节撰写情感批注,探究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问题链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真正实现从“读懂文本”到“读透文化”的跨越,为任务驱动教学构建了坚实的文本支架。
一次崩塌的开端,而这与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直接相关。通过设计驱动性主题活动,可以将抽象的阅读内容转化为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文本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理解与现实思考的全过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素养与文学鉴赏能力。[2]
(二)以多元任务为支架,分层落实阅读目标
修订后的统编教材强调“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具体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阅读过程拆解为三阶任务,有效实现阅读目标。例如,在《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基础层、进阶层、拓展层阅读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如基础层: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轴,串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经典篇章,标注关键事件与情感节点,形成可视化的成长轨迹图谱;进阶层:学生可以小组的方式,结合“藤野先生”形象开展跨学科研讨。如从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的时代语境切入,探讨该人物形象在当代教育平等、学术精神传承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学术化的文本细读与批判性思考,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与评价能力。拓展层:开展“与鲁迅跨时空对话”书信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立足当下社会议题,如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等,以书信体与鲁迅展开思想碰撞,将经典阅读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训练,真正实现文学阅读从输入到输出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不仅落实了阅读教学目标,还充分体现了教材强调的“实践性”导向,有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三)以合作探究为纽带,深化阅读体验
修改后的统编教材,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以往课堂上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方式。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讨论、共享资料、共同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深化阅读体验。例如,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领袖人物与红军将领的革命历程”主题进行合作探究,随机为小组分配探究对象(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并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如学生 A,整理所分配人物的成长经历;学生 B,分析其重要决策;学生 C,探讨其群众基础;学生 D,需思考其精神对今天的意义等,以确保全面探究。在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小组需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人物生平时间轴 + 关键事件分析 + 精神品质关键词”的可视化报告,或者编排成“革命人物访谈”小剧本,让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书中人物的革命精神,还在合作中学会了提取信息、辩证分析人物以及联系历史背景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提升阅读效果。[4]
二、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结束语
(一)以核心知识为锚点,设计驱动性主题
传统的整本书阅读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其根源往往在于目标模糊,导致学生既不知道该聚焦哪些内容,也不清楚阅读的最终指向,从而难以真正走进文本,还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丧失兴趣。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文本,提炼文本核心知识,再将其转化为具体、明确的主题活动,以更好地辅助学生阅读,提升阅读兴趣。例如,在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核心知识精准定位为 “环境对人物精神成长的影响”,以这一核心为锚点,设计主题阅读活动。在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核心知识精准定位为 “环境对人物精神成长的影响”,并以此为锚点设计主题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引导学生透过文学表象把握创作规律。如教师可以围绕“环境要素的梳理与分类”,引导学生绘制 “北平社会环境图谱”,将文本中出现的关键场景(如洋车厂、大杂院、白房子)、社会现象(如拉包月的剥削、兵痞的抢劫)、人际关系(如虎妞的控制、刘四爷的势利)进行归类,并标注这些环境因素首次对祥子产生影响的章节,让学生在梳理中自主发现:祥子辛苦积攒的买车钱被兵痞抢走这一情节,恰是他精神世界第
综上所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修订后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以核心知识凝聚阅读焦点,以任务驱动激活探究热情,以合作互动深化文本理解,以多元评价巩固学习成果。教师需立足教材特色,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学情,将静态的阅读要求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实现从“读整本书”到“会读整本书”的跨越,最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添. 统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材分析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以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为例[J]. 林区教学,2025,(08):116-120.
[2]戴雅芳.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作文 ,2025,(25):41-42.
[3] 应兆香 .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项目化学习实践路径[J]. 语文世界 ,2025,(18):46-47.
[4]王春林.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 ,2025,(1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