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

吴咨乐

中央民族大学 100081

摘要: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视和音乐教育的普及,大学民族声乐教学日益受到提升。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学民族声乐教学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其现状既展现出一定的成就,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以及多元化发展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大学;民族声乐;多元化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重任。然而,当前大学民族声乐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探索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对于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大学民族声乐教学在内容设置上,普遍存在着单一化的倾向。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最传统声乐的经典曲目上,如《清平乐》的婉转悠扬、《长亭外》的离愁别绪等,这些曲目无疑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然而,这种过分依赖一个民族传统声乐的教学内容,却难以全面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

(二)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受到了限制。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反馈和指导。同时,教学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往往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二、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知识体系的多元化

为了全面展现中国民族声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应当积极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广泛又深入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应在保留经典传统声乐曲目的基础上,大幅增加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声乐曲目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引入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拉伊、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各民族声乐的独特韵味和艺术魅力。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注重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形式的优点,形成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创意的作品。因此,大学民族声乐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将现代音乐元素和演唱技巧融入教学内容中,如流行音乐中的和声编配、爵士乐中的即兴演唱等,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音乐眼界,提高其整体音乐素养。

(二)改进教学模式,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1.引入实践教学

可以引入实践教学,通过组织音乐会、声乐比赛、工作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民族声乐技能。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2.合作教学

在合作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

3.互动教学

大学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见解,与教师共同探讨音乐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社交媒体等,与学生进行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深入构建与拓展课外教学平台

1.积极倡导并扶持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学习社团或兴趣小组

这些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探索民族声乐艺术的平台,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与经验分享。通过定期举办工作坊、讲座、研讨会等活动,社团能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指导,增强学习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同时,社团内部的交流互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不同风格与技巧的交融。

2.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组织丰富多样的演出和比赛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表演能力的舞台,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创作热情。通过参与演出和比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提升舞台表现力和自信心。同时,这些活动也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促进了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外教学平台

在线教学平台、慕课(MOOCs)等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的学习资源。高校可以开发或引进高质量的民族声乐在线课程,涵盖基础理论知识、演唱技巧、作品赏析等多个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并通过在线讨论区、作业提交系统等工具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四)深化文化交流与融合,共筑全球音乐桥梁

1.搭建国际舞台,展现民族声乐风采

大学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并参与国际音乐节、音乐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民族声乐这一璀璨瑰宝推向世界舞台。通过精心策划的演出节目,展现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让国际观众和学者在旋律与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活动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形象和影响力。

2.促进对话交流,增进文化理解与尊重

文化交流的本质在于对话与理解。在民族声乐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大学应鼓励师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研讨会、工作坊、大师班等形式,共同探讨音乐艺术的共性与差异,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不仅有助于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够为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灵感与活力。

3.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民族声乐创新发展

在全球化的音乐舞台上,各种音乐形式相互借鉴、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学在推动民族声乐与世界音乐交流的同时,也应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声乐艺术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通过与世界顶尖音乐学院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科研理念和技术手段,为民族声乐的教学与科研注入新的动力。同时,结合中国民族声乐的实际情况和特色,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这样才能既保留民族声乐的传统魅力,也能展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国际风范。

4.培养国际人才,构建音乐桥梁

大学要加强对国家声乐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并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通过设立国际化课程、提供海外交流机会、举办国际声乐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人才将成为未来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他们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将中国音乐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促进全球音乐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三、结语

总之,通过对大学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探索,我们深知,这既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全球音乐交流趋势的积极响应。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实效,培养更多具备全面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民族声乐人才。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推动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瑾怡.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艺术研究.2019,(4).

[2]张曼.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