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 视域下小学体育课堂思政元素融合的评价体系研究
卢小玲
福建省惠安职业中专学校
一、引言
教育改革攻坚期,“立德树人” 成为学科教学具体要求。小学体育课堂兼具 “健体” 与 “育人” 属性,既是提升学生体质、传授技能的核心场域,也是培育品格、塑造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学校 “树·人” 文化以树木生长为隐喻,从萌芽扎根到枝繁叶茂的过程,与学生 “筑牢基础 — 锤炼意志 — 涵养情怀” 的成长逻辑高度契合,为体育与思政融合提供价值坐标。而科学评价体系是二者融合的关键,既能衡量思政元素渗透与育人实效,又能通过反馈优化教学,推动 “树·人” 目标从理念落地为行动。
二、“树·人” 文化与小学体育课堂思政元素融合的核心阐释
2.1 “树·人” 文化的教育意蕴
“树·人” 文化含双重核心内涵:其一,“树” 之生长隐喻 “能力培育”,树木根系深则抗风雨,对应学生需扎实掌握体育技能、锤炼抗压能力,枝干向上象征学生突破自我、拓展认知;其二,“人” 之培育凸显 “价值引领”,教育需关注个体差异,借体育活动中的协作、竞争、抗挫场景,培育学生道德情操、团队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实现 “品德高尚、智慧灵动、情怀深厚” 的育人目标。
2.2 体育与思政融合的内在价值
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性与互动性,使其与思政教育具备先天耦合性:竞技活动渗透诚信教育,团队项目具象化集体意识,耐力项目磨炼坚韧意志。这种融合打破 “重体能、轻德育” 的局限,实现 “健体”与 “润德” 同频共振,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将规则意识、协作精神延伸至生活,达成 “知行合一”。
2.3 评价体系的枢纽性作用
评价体系是二者融合的 “核心支撑”:一是作为 “精准监测器”,量化评估思政与体育教学适配度,识别 “形式化”“两张皮” 问题;二是作为 “动态导航仪”,教师可依评价数据调整教学策略;三是作为 “个性记录仪”,呈现学生 “技能 + 思政” 成长轨迹,激发自我完善内驱力。
三、当前体育课堂思政评价的现实困境
3.1 评价主体单极化:协同合力缺失
当前评价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侧重教学任务与技能掌握,忽视学生内心体验;学生自评缺乏引导,低年级不知反思,高年级仅浅层认知;家长被排除在外,家庭体育中的思政成果无法纳入,导致 “家校共育”断层。
3.2 评价指标模糊化:实效难衡量
现有体系存在 “指标泛化” 与 “标准缺失”:未构建专门思政指标,常将思政评价与常规体育评价同质化;“规则意识”“抗挫能力”等无量化标准,评价依赖主观臆断,无法区分学生思政水平,阻碍优质经验推广。
3.3 评价方法片面化:动态成长难捕捉
评价 “重结果、轻过程”:时间上仅靠期末 “技能测试 + 简短评语”,无法反映日常思政素养变化;方法上局限于 “纸笔测试 + 教师观察”,缺乏情境模拟、成长档案袋等质性方式,难还原复杂场景下的真实表现。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1 多元主体协同原则
构建 “教师 — 学生 — 家长” 三维体系,教师评教学实效与课堂表现,学生自评互评深化认知,家长反馈家庭体育表现;三方定期沟通,形成全场景评价生态。
4.2 全程动态追踪原则
评价贯穿 “课前 — 课中 — 课后”:课前设思政预习任务,课中观察参与态度与协作行为,课后通过实践作业与反思日志评估内化程度,全面捕捉成长变化。
4.3 分层分类精准原则
按年龄分层,低年级评 “基础品德”,高年级评 “价值观深化”;按项目分类,田径评 “毅力与挑战精神”,球类评 “协作与担当”,体操评 “审美与自律”,提升评价精准度。
4.4 定性定量耦合原则
定量评价通过数据关联思政素养,定性评价通过案例呈现表现,二者互补,兼顾科学性与生动性。
4.5 改进导向原则
评价核心是 “促进发展”,针对问题深挖根源并改进,总结推广优质案例,推动教学优化与学生成长。
五、评价体系的具体构建
5.1 评价主体维度拓展
5.1.1 教师评价革新
采用 “专业量表 + 课堂观察 + 跨校互评”,量表含 “思政融入深度”等维度,课堂用 “行为清单” 记录思政表现,跨校互评校准标准。
5.1.2 学生自评赋能
低年级用 “童趣自评卡”,高年级写 “深度反思日志”,定期班级分享,实现 “被动 — 主动” 转变。
5.1.3 家长深度参与
线上用 “结构化问卷” 收集反馈,线下举办 “家校研讨会”,形成 “学校评价 — 家庭反馈 — 共同改进” 闭环。
5.2 评价指标精细化
5.2.1 技能与思政关联指标
构建 “技能 — 思政” 矩阵,如田径中跑步规范关联自律、跳远远度体现挑战精神,让思政评价有具体依托。
5.2.2 课堂表现与习惯指标
评价 “学习态度”(活跃度、专注度)与 “行为规范”(器材使用、师生尊重),每周量化统计,跟踪习惯养成。
5.2.3 协作与适应指标
团队项目中量化 “角色完成度”“沟通次数”,通过 “模拟赛事运营”考查组织与问题解决能力,分层评价适应潜能。
5.3 评价方法综合运用
5.3.1 课堂即时评价
教师用 “口头表扬 + 积分卡” 肯定思政闪光点,借智能手环记录运动数据关联思政素养,激发学生积极性。
5.3.2 阶段性测评
单元结束后开展 “情境实践 + 理论测试”,综合评估阶段育人效果。
5.3.3 成长档案袋记录
归集 “过程性、成果性、反馈性” 三类材料,学期更新分析,直观呈现成长轨迹。
六、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
6.1 新授课应用(以羽毛球为例)
导入阶段用奥运案例唤醒爱国情、发预习单;技能讲解时将 “动作规范” 类比 “规则坚守”,小组互评;收尾时结合预习单与互评结果,给个性化评语。
6.2 复习课应用(以排球为例)
课前回顾协作要点与体育道德;课中组织循环赛,教师量化评价、学生任 “小裁判”;赛后总结,家长线上补充,针对性训练。
6.3 考核课应用
期末设 “综合考核”,技能考( 40% )评专注与抗挫,情境考( 30% )评应急与道德,理论考( 30% )考案例分析;综合成绩附 “成长建议”。
七、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该体系实现三大突破:多元主体激活育人合力,精细化指标与方法捕捉动态成长,改进导向推动教学优化。实践显示,学生体育兴趣提升 68% ,主动助人行为增 52% ,思政素养提升 40% ,有效支撑 “树·人”目标。
7.2 未来展望
后续将:依托大数据、AI 定制个性化方案;借鉴跨学科评价范式丰富维度;建 “校际联盟” 优化细则,形成可推广模式,培育 “体魄强健、品德高尚” 的新人,助力 “立德树人”。
备注:本文系 2024 年泉州市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学校“树·人” 文化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思政元素融合实践探究》(课题编号:QJYKT2024-36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