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数学智慧”: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与规则意识的实践
董静
都江堰市天马学校 611830
引言
身为一个兼带班的数学老师,我一直觉得数学不是只有课本习题,也是处理班级问题,塑造学生素养的工具。在小学中高年级班级管理里,我试着把统计图,逻辑推理,优先级排序这些数学思维融入日常,既让班级事务变得更有条理,又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之处,慢慢形成逻辑思考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一、用统计图呈现小组评比规则的可视化研究
小学阶段小组评比经常因为结果不清产生争执,“为什么这周是他们组第一”“我们组明明做得好”。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进行了“班级积分统计图”的实践:每周五下午班会课,我和学生一起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各小组轮流汇报本周积分,作业完成(每题1 分),课堂发言(每次 2 分),卫生维护(每天 3 分)等可以量化的指标,由班长记录下来;第二件事,我们一起在黑板上画“条形统计图”,横轴标出 6 个小组,纵轴设定积分区间,每个小组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填满对应高度的条形;第三件事,引导学生观察图表:“第三组的条形比上周高了 5 格,大家觉得他们哪项积分进步最大?”“第五组和第二组的条形只差了 2 格,下周哪些规则做到就能超过他们?”把抽象的“评比结果”变成了直观的图形,这样可视化地呈现,有一次,第四组学生发现自己的“卫生积分”条形总是最短,于是提出“每天课间安排专人擦黑板、摆桌椅”;还有学生看着折线统计图(每月积分变化)说:“我们组只要连续两周不扣作业分,就能冲进前三!”统计图既让评比规则透明化,也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不再抱怨、质疑,而是主动对照规则找差距。
二、运用逻辑推理化解小矛盾,使问题解决更具章法
小学生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模糊归因”,比如“他故意把我的笔碰掉”“是她先抢走我的橡皮”,这时我会教学生用数学里的“逻辑推理四步法”来解决矛盾:第一步“明确问题”,让两个孩子用“我看到/ 我做了”的句式陈述事实,排除“他总是针对我”这样的主观猜测;第二步“梳理线索”,让孩子罗列一下可能的证据,比如“当时谁在旁边”“东西掉的地方离谁更近”,用“排除法”去排除掉不符合事实的猜测——有一次小明和小刚因为“谁弄坏了尺子”发生争吵,我们用“尺子断口处没有指纹”“小刚当时在收拾书包,还有 3 个同学可以证明”排除了小刚的嫌疑,最后才发现尺子本来就有裂痕;第三步“验证结论”,让孩子想想“如果真的是这样,会有哪些证据能证明”,比如再问那些确认“尺子之前有裂痕”的孩子补充细节;第四步“总结规则”,引导孩子得出“遇到矛盾先找证据,不要随便指责别人”的结论。这样的逻辑推理过程,让孩子们从“情绪化的争吵”变成了“理性的分析”。有一次,班级图书角的书被撕破了,孩子们就学着用这种方法:先看撕口(边缘很整齐,应该是不小心扯到的),再想最后一个借书的人(小红),最后小红承认“翻书时太用力”,还主动提出赔偿。孩子们就这样既解决了矛盾,又养成了“讲证据、有条理”的逻辑思维。
三、基于优先级排序的班级公约自主制定研究
制定班级公约的时候,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像“不能跑跳”“要戴红领巾”“课间不能大声说话”,如果都照办,公约就会很长很难记。这时,我就会引入数学里的“权重排序法”,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筛选和优先级排序当中,先让每个学生写下三条“最想放进公约的规则”,再统计每条规则的“提名次数”(例如“按时交作业”被提名28 次,“课间不跑跳”被提名22 次);然后给每条规则分配一个“重要性分值”(1-5 分,5 分最重要),让学生匿名打分,计算出每条规则的“总分 Σ=Σ 提名次数 × 平均分值”;最后按照总分排序,选出前10条作为班级公约,并标明优先级——比如“按时交作业”(总分 126)排第一,“课间不跑跳”(总分 98)排第三。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优先级”,我还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权重占比”,比如“卫生类规则”(保持桌面干净,不乱丢垃圾)占 30% ,而“纪律类规则”占 40% ,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我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学会了用“量化”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有的孩子说:“原来按时交作业很重要啊,以后我再也不拖拉了。”孩子们自主制定的规则,他们也更加乐意去遵守,班级的规则意识也变强了许多。
四、过程性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与思维诊断
教学评价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建立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相匹配的多维评价机制,突破传统测试对思维结果的单一关注,这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包含思维敏捷性、严谨性、创新性的评价维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观察记录学生的问题表征方式、策略选择依据及自我修正频率,作业批改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需要转向思维痕迹分析而非单纯答案判定。这不仅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供精准的能力画像,还可以通过持续的过程反馈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监控意识,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反思中不断优化认知策略,形成稳定的思维自省习惯,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
总之,把数学智慧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抽象的数学思维变得可触可感。统计图使规则透明化,逻辑推理使解决问题有条理,优先级排序使规则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班级生活,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养成了逻辑思维和规则意识,这大概就是数学教育与班级管理的结合吧。以后我还会继续寻找更多的数学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点,让“数学智慧”成为班级成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家长,2024(20):29-31
[2]元婧玲.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4(23):57-59
[3]程大帅.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J].智力,2024(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