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材料梳理的实践策略分析

作者

马丽近

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江苏省常州市) 213161

引言

写作材料梳理指学生对零散素材甄选、重组、精炼的认知活动,为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建立结构化表述体系、强化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书面表达能力发展敏感阶段,系统性材料整理方法既可缓解素材贫乏与逻辑断裂问题,又能塑造其思维的系统性、创新性。教师探索写作材料梳理的具体操作策略,将会为写作教学理论研究注入新视角,也对增强学科教学效果产生一定作用。

一、主题脉络串联,促进写作材料梳理效率

主题在写作教学中犹如文章灵魂,统领着所有材料,而主题脉络串联策略突出以文章主题为中心来将分散写作材料依据内在逻辑关系串联成有机整体,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紧扣主题,防止材料堆砌、偏题现象。教师经过引领学生挖掘材料和主题之间的关联,将会协助其构建清晰的写作思路,让文章层次分明、主旨突出,这种策略契合高年级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特点,助力学生在写作中达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跨越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我的拿手好戏》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就自己擅长且有特别体验的技能明确“拿手好戏”这一主题内涵,鼓舞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拿手好戏相关的场景,如绘画过程中从失败到成功地经历、烹饪美食时的特别技巧等。学生在罗列素材后,教师带领他们以“拿手好戏的学习过程”“拿手好戏带来的特别体验”“拿手好戏运用过程中的真实经历”等为脉络将素材实行串联,某学生以学习书法为拿手好戏,梳理“初次握笔的紧张”“日复一日练习的枯燥”“在比赛中获奖的喜悦”等材料,并依据时间顺序和情感改变形成清晰的写作脉络。学生在这一个过程中不再是随意拼凑材料,而是围绕主题根据合理的逻辑关系将零散材料编织成完整且富有感染力文章,有效促进文章的连贯性。

二、情感线索贯穿,提升写作材料梳理质量

情感线索贯穿策略着重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以情感变动为线索来将写作材料有序整合,使文章富有情感张力、感染力,情感体验还会强化学生对素材记忆和理解,当他们以情感为纽带梳理材料时,不仅仅能更好地组织内容,还会使文章更具真实性,这种策略让学生深入挖掘内心感受进而在写作中自然流露情感,以此来打动读者[2]。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中,教师展示家乡传统节日图片、视频,唤醒学生对家乡风俗记忆、情感,学生在回忆中有想起春节时全家一起贴春联、包饺子的温馨场景,有记起端午节观看龙舟比赛热闹场景,教师要求学生捕捉在这些风俗活动中的情感改变(如对家乡传统习俗的好奇、参与活动时的兴奋、对家乡文化自豪等)。以一位学生的写作材料梳理为例,他以中秋节为切入点先梳理儿时对月饼的期待,再梳理伴随年龄增加在参与中秋祭月仪式中逐渐理解家乡风俗蕴含的团圆意义,最后梳理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经过“好奇—理解—眷恋”这条情感线索将与中秋节相关的各类材料紧密串联,使文章在呈现家乡风俗特色的同时传递出真挚动人的情感。

三、多维视角拓展,丰富写作材料梳理方法

写作是对生活的多角度观察、呈现,多维视角拓展策略鼓舞学生突破单一思维模式,从各个角度、层面梳理写作材料,丰富文章内容和表达模式,使文章更具深度、广度。教师带领学生尝试从不同角色、时间、空间等维度观察与梳理材料,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让写作材料焕发新活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学中,教师以“暖”为中心引领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视角梳理相关材料,同学们积极思索,有想到生病时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有忆起下雨天同学递来的雨伞,还有记起社区志愿者关爱孤寡老人的温暖举动。一名学生以“暖”为中心梳理材料,他从自己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得到赞许的经历写起,接着转换视角,描写老人眼中流露出的感激,之后回忆起小时候奶奶为自己捂热被窝的温暖场景,最后延伸到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传递,经过这种多维视角拓展,学生围绕“暖”这一中心意思将原本单一的素材梳理得丰富立体,从各种角度、层面进行阐述,从而使文章内容充实、饱满。

结束语

总体而言,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材料梳理实践策略是强化学生写作技能的抓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依据五花八门的写作主题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而灵活运用上述策略,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整合材料,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创新本领。经过持续探索与实践,小学语文教师连续完善写作材料梳理教学策略体系,便可以助力学生在写作之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刘艳坤.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材料的研究[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5):10.

[2] 李珍 .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积累策略探究 [J]. 科研成果与传播,2024,(12):001-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