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酒炙法对大黄有效成分蒽醌类化合物的影响研究

作者

焦曼华 郭旭阳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特技艺,通过对药材的加工处理,实现增效减毒、改变药性等目的。大黄作为 “四大将军”之一,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其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等功效显著。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发挥药效的核心物质基础,而酒炙法作为大黄传统炮制方法,能显著改变其蒽醌类化合物的组成与活性,进而影响临床疗效。深入探究酒炙法对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影响,对传承中药炮制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及酒炙法的基础理论

(一)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特性与功能

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依据结构与存在形式,可分为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游离蒽醌以苷元形式存在,如大黄酸、大黄素等,此类成分具有较强的脂溶性,易透过生物膜发挥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细菌代谢途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菌产生抑制作用;芦荟大黄素则在抗炎方面表现突出,可调节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 。结合蒽醌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结合蒽醌水解为游离蒽醌,刺激肠黏膜神经丛,促进肠道蠕动,从而产生强烈的泻下作用,这也是生大黄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的主要作用机制。两类蒽醌化合物相互协同,构成了大黄复杂多样的药理活性[1]。

(二)酒炙法的理论依据与传统应用

酒炙法在中药炮制中历史悠久,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雷公炮炙论》等古籍。黄酒味甘、辛,性温,具有通血脉、行药势、助阳气的特性。从化学角度看,黄酒中的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能溶解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从中医药理论角度,酒炙可缓和大黄的苦寒之性。中医认为 “苦寒伤胃”,生大黄的峻猛泻下作用易损伤脾胃阳气,经酒炙后,结合蒽醌含量降低,游离蒽醌相对增加,泻下作用减弱,同时,酒的 “升提” 特性可引药上行,使大黄活血祛瘀、清上焦实热的功效得以增强。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常用于阳明腑实证,以荡涤肠胃积滞;而酒炙大黄则适用于治疗瘀阻头痛、目赤肿痛等上焦病症,以及跌打损伤、产后瘀血腹痛等瘀血病症。

二、酒炙过程中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一)含量比例的动态改变

在酒炙过程中,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与比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黄酒的加入与加热处理,结合蒽醌的糖苷键在乙醇和热力作用下逐渐断裂,转化为游离蒽醌。研究表明,适度的酒炙处理可使大黄中游离蒽醌含量上升 30%-50% ,结合蒽醌含量相应下降 。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成分转移,而是遵循一定的化学反应规律。黄酒中的乙醇浓度、酒炙温度与时间均会影响反应进程:较低温度和较短时间下,反应缓慢,结合蒽醌转化不充分;过高温度或过长时间则可能导致蒽醌类化合物过度氧化分解,降低有效成分总量。合理控制酒炙条件,可使游离蒽醌与结合蒽醌达到理想比例,实现大黄药性的精准调控[2]。

(二)结构与活性的转化机制

除含量变化外,酒炙还可能引发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黄酒中的成分复杂,除乙醇外,还含有有机酸、糖类、氨基酸等物质,这些成分与蒽醌类化合物发生缩合、氧化、甲基化等化学反应。例如,大黄素在酒炙过程中可能发生甲基化反应,生成新的甲基化衍生物,其脂溶性增强,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在治疗脑部炎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可能展现新的活性 。

三、酒炙法影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一)化学作用机制剖析

酒炙过程中的化学作用主要体现在溶剂效应与化学反应两方面。乙醇作为极性有机溶剂,对蒽醌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打破药材细胞内的成分平衡,促使结合蒽醌从细胞内溶出并水解。同时,黄酒中的有机酸(如乳酸、乙酸)可提供酸性环境,催化糖苷键水解;糖类物质则可能与蒽醌类化合物形成氢键或络合物,改变其空间结构,影响分子活性。例如,葡萄糖与大黄酸结合形成的糖苷在酒炙时,在乙醇和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释放出游离大黄酸,其抗菌活性显著增强 。

(二)物理作用机制解析

物理作用在酒炙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加热使大黄药材组织细胞膨胀、破裂,细胞内的蒽醌类化合物暴露于黄酒中,增加了有效成分的溶出面积。搅拌操作促进黄酒与药材的充分接触,加速传质过程,使蒽醌类化合物更快地从药材内部扩散到外部溶液。同时,加热导致水分蒸发,使结合蒽醌水解反应的化学平衡向生成游离蒽醌的方向移动。此外,酒炙过程中形成的高温高压微环境,可改变蒽醌类化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促使分子重排或聚合,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这些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相互协同,共同推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转化与药效改变。

四、酒炙法对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影响的临床意义

(一)炮制 - 成分 - 药效的关联性

酒炙法对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影响,直接映射到临床药效的改变。生大黄中高含量的结合蒽醌赋予其强烈的泻下作用,但同时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经酒炙后,结合蒽醌减少,游离蒽醌增多,泻下作用缓和,而抗菌、抗炎、活血等作用相对增强。在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时,生大黄常与芒硝、枳实配伍,利用其峻下热结的特性;而在治疗瘀血阻滞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时,酒炙大黄则凭借增强的活血祛瘀功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 。这种炮制 -成分 - 药效的紧密关联,体现了中药炮制 “依法炮制,以效定质” 的核心思想[3]。

(二)临床用药的优化与指导

基于酒炙对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影响研究,临床用药可实现精准化与个性化。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特点选择合适的大黄炮制品:对于脾胃虚弱或需长期用药的患者,优先选用酒炙大黄,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对于实热便秘急症患者,则可采用生大黄迅速攻下积滞。此外,研究成果还可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通过模拟酒炙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定向制备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单体或复方制剂,拓展大黄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规范酒炙工艺参数,建立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与药效的质量评价标准,有助于提升中药饮片的质量稳定性,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结语

酒炙法凭借化学跟物理方面作用,明显调整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构及活性水平,进而影响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药效,深入分析酒炙法对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所起的影响,还把中药炮制里的科学内涵予以揭示,也为大黄合理应用搭建了理论层面的支撑,需进一步将现代分析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探究酒炙大黄药效物质的基础,加快中药炮制技术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促使传统中药材于现代医疗里展现更高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明宇.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 北方药学, 2018,15(5): 160.

[2] 海东虎 . 大黄的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5): 196-197.

[3] 袁代昌,袁玲,袁盼盼等 . 基于本草古籍之大黄性味归经与功效研究 [J]. 亚太传统医药,2022,18(1):196-202.

作者简介:焦曼华(1993.07.20-),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大学本科,主管中药师,。

第二作者:郭旭阳(1989.05.25-),男,汉族,河南省开封市,大学本科,中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