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曾青青

郑州经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长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受限于师资数量与专业能力,教师难以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精准分析,导致个性化指导缺失;另一方面,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真实语言交流场景的模拟,学生难以在贴近实际的语境中训练口语能力;此外,人工评估依赖教师主观判断,不仅效率有限,还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评价标准不统一。这些问题制约了口语教学效果的提升。

随着智能技术向教育场景的深度渗透,教育部 2023 年《数字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多数本科院校已引入智能教学系统,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AI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覆盖范围显著扩大。这些技术通过语音识别实现精准发音分析、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型、依托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学策略,为破解口语教学困境提供了全新路径。AI 技术的介入不仅革新了教学工具,更重构了" 教" 与" 学" 的关系—教学模式正从 " 标准化输出 " 转向 " 个性化适配 ",从 " 单向知识传递 "升级为" 智能互动共创",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注入了创新活力。

二、AI 技术的具体应用路径

1. 智能语音评估与即时反馈系统

语音评估系统是AI 赋能口语教学的核心工具。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该系统可对学生的发音进行多维度分析:从基础音素的准确性到重音位置的合理性,从连读技巧的掌握程度到语调变化的自然度,均能实现毫秒级的识别与反馈。例如,某高校的智能评测系统通过对比标准发音与学生实际输出,能精准定位辅音爆破音的遗漏、元音发音的过度拉长等问题,并提供具体改进方案。相较于传统人工评分,系统不仅减少了主观偏差,更通过快速反馈机制,让学生及时调整发音习惯,形成" 练习-评估- 改进" 的良性循环。

2. 虚拟语境沉浸式训练平台

虚拟现实与语音合成技术的融合,为口语教学创造了突破时空限制的沉浸式场景。该平台已覆盖商务、学术、旅游等典型应用情境,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引擎实现动态对话生成。例如,在模拟国际会议的场景中,AI 角色会根据议程推进提出突发性质询,要求学生即时组织语言回应,这种交互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 " 预设对话 " 的局限性。某高校的虚拟场景实验室观察到,学生在 AI 场景中的语言产出量显著高于传统课堂,复杂句型的使用频率也明显增加。系统还集成眼动追踪与语音情感分析技术,可实时监测学生的注意力分布与情绪状态:当检测到学生因紧张导致语速过快或表达卡顿时,系统会自动调整对话节奏,提供更温和的交互环境,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语言自信。

3. 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自适应系统,通过采集语音特征、练习频次、错误模式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学生的个人能力矩阵。系统采用强化学习算法,为每位学生设计专属训练方案:针对发音薄弱者,推送绕口令训练并匹配英美原声对比素材;针对交际能力不足者,增加情景应答模块,模拟真实对话场景。例如,某高校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发现部分学生在元音发音上存在共性问题,便自动调整学习路径,优先强化相关训练;对于擅长语法但词汇量有限的学生,则重点推荐扩展性阅读材料。这种 "精准匹配 " 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学习过程更符合自身认知规律。

4.AI 辅助课堂教学创新

在混合式教学场景中,AI 工具正成为教师的" 智能助手"。智能备课系统基于班级整体能力图谱,自动生成分层教学方案与个性化练习库,帮助教师突破 " 一刀切 " 的教学局限。课堂中的人机协同模式下,教师主控教学主线,AI 同步提供实时支持:自动生成小组讨论话题、即时转录学生发言、可视化呈现语音问题等。例如,当教师在讲解 " 旅游英语 " 时,AI 系统根据学生兴趣生成 " 酒店入住 " 与 " 景点推荐 " 两个讨论方向,学生分组后,系统实时转录发言并标注发音问题,教师可直接调取数据进行针对性指导。课后 AI 督导系统还能分析教学视频,从授课节奏、提问策略到课堂互动模式,为教师提供改进建议,推动教学能力的持续优化。

5. 大数据驱动的教学优化

院校级 AI 分析平台通过汇聚全量学习数据,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模型。系统可对海量语音样本进行深度挖掘,识别区域性发音顽疾:如江浙地区学生普遍存在尾音缺失现象,平台会将这一共性问题纳入分析报告,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教学决策支持模块通过模拟不同教学策略的效果,帮助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数据显示引入影视配音训练能有效提升情感表达力,某高校据此增加了影视类学习内容;又如,某省级教研项目发现晨间练习效果优于晚间,便调整了全校口语课表安排,将黄金学习时段优先分配给口语训练。这些数据洞见正在重构教学管理范式,推动决策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

6. 应用成效与未来展望

AI 技术的引入已显著改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学生的口语能力达标率明显提升,学习焦虑指数显著下降,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发音准确性、语调自然度等方面进步显著;教师通过 AI 工具减少了机械性工作,更专注于教学设计与互动创新。尽管成效显著,AI 赋能仍面临三大瓶颈:其一,情感计算技术尚未成熟,难以精准识别学生在口语交流中的复杂情感(如紧张、犹豫),导致缺乏人文关怀;其二,个性化算法的透明度不足,学生与教师对 " 学习路径如何生成 " 的理解仍较模糊,影响信任度;其三,人机协同机制尚需完善,部分教师对AI 工具的操作依赖较强,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未来发展将有三大特征:一是多模态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语音、微表情、肢体语言等纳入评估体系,构建更全面的能力画像;二是元宇宙技术的教学迁移,通过构建虚拟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更真实的场景中训练口语;三是教育大模型的突破,通过更强大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实现真正类人的智能对话辅导。技术迭代正在重塑口语能力的内涵,从单纯的语言输出转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交流习惯。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根本转变:从 " 知识传授者 " 转向" 学习引导者 " 与 "AI 训练师 "。教师需主动学习 AI 工具的使用逻辑,通过人机协同设计更具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利用 AI 生成的场景数据,调整虚拟训练的难度梯度;或结合学生的共性问题,优化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生成策略。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潜能,构建了" 人机共育" 的教学新生态。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教育理念的持续创新,AI 赋能将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冰洁.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 新课程研究,2025(15):54-56.

[2] 向雅茹 , 方超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多模态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 [J]. 教育信息化研究 , 2024(30):76-78.

[3]王乔.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5, (12):117-119.

作者信息:曾青青,女(1988.09-),汉族,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