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化数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李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学院幼儿园 065000
引言
作为衔接幼儿前期数学学习和后续学习发展的中间环节,幼儿园数学教育不仅是形成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技巧、生活适应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形成幼儿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活化的数学课程,创设情景让幼儿感知、理解、应用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探究幼儿园生活化数学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符合当下学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幼儿园生活化数学课程构建
(一)构建原则
构建幼儿园生活化数学教育体系时,趣味性原则十分关键,幼儿正处在好奇心旺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成长时期,所以课程设计务必突出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关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或者讲述数学故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直观形象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生活化原则是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关键之处在于要同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日常的情景与常见的物品之中提炼出数学要素,促使幼儿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普遍意义及其实际价值,进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并加强应用的意识。
(二)目标设定
幼儿园生活化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要具有系统性且精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讲,要引领幼儿全面认识并把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还要探究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辅助幼儿识别1 到10 的数字及其所对应的数量,辨别常见的几何形状诸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而且也要让他们大概明白各种图形的基本属性,在技能培养上则着重于加强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技巧,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分析,促使幼儿们运用基本的数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或者重量的差别,进而实施物品的分类或者顺序排列等工作。
(三)内容选择
幼儿园生活化数学教育内容的设计要紧紧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出发,在进餐时引导幼儿对餐具的数量进行点数,比较碗碟的大小;在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观察植物的高度分布、花朵的形态和数量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如围绕“动物世界”展开探究活动,通过分发食物的活动加深幼儿对数的认识(分解与组合);以“超市购物”为背景设计情境,帮助幼儿识别货币种类并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练习。依照季节特性及节日主题来规划活动方案,比如在春天的时候,引领幼儿观察花朵由开到谢期间数量变化的规律,感受数量增多或者减少的现象,在圣诞节期间安排幼儿参加圣诞树装饰活动,通过摆放装饰品加强空间感知以及图形组合能力,所选内容要具备系统性与逻辑联系,循序渐进地表现数学知识,从而促使幼儿慢慢形成起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重视内容的丰富性与融合性,把数学教育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推动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幼儿园生活化数学课程实施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幼儿园开展生活化数学教育的时候,营造出与现实生活场景相吻合的学习环境,会很好地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就拿“人民币认识”这个主题教学活动来讲,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角搭建起一个小小的超市模型,摆放各种标价的商品,比如一辆玩具车标价5 元,一本绘本标价8 元,一盒贴纸标价2 元等,活动开始之前,要给每个幼儿准备好一定数量的不同面额的虚拟货币,其中包括纸币和硬币,然后让幼儿自己挑选想要的商品,并且完成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面对使用人民币的各种实际问题,像“手上有10 元纸币,买了8 元绘本之后应该找回来多少钱”这样的状况,这类情景化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直观地体会到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来锻炼他们的基本加减运算能力,进而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究
竟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
(二)开展多样化数学活动
多元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设计能很好地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图形拼搭”这一主题的教学为例,教师事先准备好了一些几何形状的卡片,比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之类的,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她便用一些有趣味性的图案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些图案都是由不同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像建筑啊、交通工具或者动物形象之类的东西,接着就让幼儿们自己动手用这些图形卡片来进行拼搭,这样做既有利于幼儿加深对各个图形特点的认识,又可以让他们系统地把握住图形之间组合的基本规律,有些幼儿把三角形和正方形拼在一起做出了一棵树木的样子,还有一些人则是用圆形加上长方形拼成了火车的模样。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针对幼儿所使用的图形种类展开深入剖析,从而加深幼儿对于几何概念的认识,可以设置“数学寻宝”互动环节,在校园各个角落放置带有数学问题或者几何元素的提示卡,比如“ 3+2=? ”“请找到教室里所有的圆形物体”,分成小组分配任务,促使幼儿合作搜集卡片并回答有关问题,进而激发幼儿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以及动手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策略可使数学课堂更有趣味性、互动性,在“比较长短”这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直观演示法开展相关活动,先给学生看两根长短不同的绳子,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绳子的长短情况,再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直观地显示长度上的差别,之后用铅笔、吸管之类的实物工具来帮助教学,促使学生模仿这些方法去比较其他物体的长短关系,等到学生大致了解了比较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开展一些实际操作练习,像发给学生不同规格的积木,让他们自己排列组合,以此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幼儿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恰当地参与进去并给予精确的引导和支持,通过营造富有创意的情境化叙述模式来展开讲述活动,像“小兔想要建造新房,可是不能辨别不同规格木料的长度,这就让小兔很发愁,得请小朋友帮忙解决这个难题”,这种凭借趣味性故事的教学手段,有益于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推动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领悟和把握。
结束语
幼儿园生活化数学课程的创建与运作属于系统性且持续发展的教育工程,须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遵照生活化,趣味性的基本原则,要创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体系与内容架构,而且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设计多种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等执行手段,促使数学知识同幼儿日常生活经验达成深度融合,在此进程中,可以借助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让幼儿充分领会数学的本质,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思亦 , 刘维 .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和游戏化策略探究[J]. 教育观察 ,2020,9(36):37- 38+120.
[2] 张雅蓉 . 生活化背景下幼儿园活动中的数学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2,(18):158- 161.
[3] 白巧梅 .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教学 [J]. 亚太教育 ,2024,(01):98-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