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驱动: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新探
侯丽殊
湖南省怀化市怀化郡永实验学校418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整合性、实践性的育人场域。课例研修作为扎根课堂的研究方式,是破解“任务群如何落地”的关键路径。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通过文本解码夯实语础
(一)聚焦“词汇—语感”:《一匹出色之马》的积累逻辑
《一匹出色的马》教学实录(第 3 页),以“丰富词汇积累,形成良好语感”为核心,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语境辨析 + 词语联想 + 生活联结”的方式,让学生触摸语言温度,如借助“河水泛起层层波纹”的画面,感受“泛”字对“波纹动态感”的精准刻画;还原“妹妹骑着‘柳条马’蹦跳回家”的情景,体会“出色”在童心中的鲜活意义,这种教学把词汇从“静态记忆”变为“动态语感”,让积累成为语感生成的养分。
(二)《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新鲜感词句”的认知突破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 15 页)关注“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丰富语言积累”。课文中的“坪坝”“绒球花”这些有地域特色的词句,以及“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样的画面感十足的排比句,都会让学生产生积累的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品味 + 想象画面 + 仿写迁移”:先通过朗读,感受排比句的节奏美,再想象画面,最后模仿句式写“校园里的早晨”,让“新鲜感”成为积累的动力。
(三)联结“经验—表达”:《爬天都峰》能力进阶研究
《爬天都峰》(第29 页)指向“积累语言经验,提升表达能力”,课文借助人物对话、心理描写来呈现登山过程,暗含“借助他人鼓励来突破困难”的表达逻辑,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我’望峰生畏—遇到老爷爷相互鼓励—共同登顶”的叙事脉络,积累“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仿佛是从天上垂下来的”这类夸张句式,再让学生迁移经验,讲述“自己克服困难”的故事,完成“积累—梳理—表达”的能力闭环。
(四)《芙蓉楼送辛渐》中“资源—古诗”的文化浸润整合
古诗教学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特殊场域,《芙蓉楼送辛渐》(第43 页)“巧借相关资源,丰富古诗积累”,体现任务群的整合性,教师可拓展王昌龄的生平(盛唐诗人的“风骨”)、唐代送别诗文化(以诗传情的传统),或联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心玉壶”典故,让学生在历史语境、文化意象中感知诗句。
(五)探究“表达秘妙”:《夏天里的成长》写作技法习得
《夏天里的成长》(第55 页)聚焦“探究表达秘妙,习得表达方法”。课文以“总分”结构铺陈,按照“植物 $$ 动物→山水 $$ 人”的分类列举,表现夏天的生长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写作层次,品味“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的排比节奏,再让学生模仿“分类列举 + 生动表述”的方法写“秋天的收获”,完成从“语言积累”到“表达方法迁移”的跨越。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于真实情境中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一)“阅读策略与速度”:《冀中的地道战》信息获取研究
《冀中的地道战》(第71 页),以“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为主旨,属于说明性文本,包含“地道产生背景、结构、作用”等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找关键句(‘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抓关键词(‘孑口’‘迷惑洞’等专业术语)、跳读次要段落”等策略,在限定时间内提取“地道如何保护群众、打击敌人”的核心信息,这种教学指向“实用性阅读”的核心——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为解决实际问题(如了解历史防御智慧)服务。
(二)“适宜方法 + 核心内容”:《竹节人》的深度解析
《竹节人》(第85 页),聚焦“用适合的方法,阅读相关的内容”,课文是“回忆童年玩竹节人”的叙事性文本,又是“竹节人制作、玩法说明”的实用性文本,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分层阅读法”:精读“玩竹节人入迷”的叙事段落,体会童年趣味;略读“竹节人制作步骤”的说明段落,提取“锯、钻、穿”等关键动作,还可以拓展“传统玩具文化”资料,让学生在“文学性阅读”与“实用性阅读”的切换中,掌握“根据阅读目的选方法”的能力。
(三)“课文写法与习作修改”:《这儿真美》的读写共生
《这儿真美》(第 101 页)关联“从课文中学习写法,在修改中完善习作”,体现了“实用性交流”中“书面表达与修改”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课文(或单元典范文本)中梳理出“写景要按顺序、抓特点、融情感”的写法规律,然后让学生撰写“这儿真美”的片段,最后通过“自评(是否写清景物特点)、互评(叙述顺序是否清晰)、师评(语言是否生动)”的多维修改,来完善写景习作。这种“读中学写——写中修改——交流提升”的闭环,使得“实用性表达”从“盲目创作”转向“有法可依、有据可改”。
三、任务群驱动下课例研修的启示
第一是课例选择的典型性。无论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还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课例都包含了童话、散文、古诗、说明文、记叙文等不同的文体,以及“积累、梳理、实用阅读、表达修改”等不同的能力维度,给教师提供了“类型化”的实践样本,使任务群的落实有“形”可依。第二是教学实施的实践性。所有的课例都把“学生语言实践”放在核心位置,有的是在语境中品味词语,有的是在策略中提取信息,有的是在迁移中运用写法,这样的“做中学”,正符合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的设计思路。
结语
任务群驱动的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又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理念的践行,我们依托“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两个学习任务群,不仅夯实了学生的语文根基,也在真实情境中发展了学生的语文应用力。课例研修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方茹 .“任务”驱动千层浪,语文航船乘风行: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解读[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Z1):4.
[2] 许红. 任务驱动课堂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 教书育人,2021(2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