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析
林彦欣
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清远 511500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 “三全育人” 理念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作为培养基层会计技能人才的核心阵地,其基础课程《基础会计》不仅承担着传授会计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的任务,更肩负着塑造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格与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破解 “重技能、轻素养” 的教学困境,帮助学生在掌握会计入门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与法治观,为成为 “德技并修” 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设计的必要性与现存问题
(一)课程思政设计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事务专业的专业启蒙课程,面向刚接触会计领域的新生。从行业需求来看,会计工作涉及企业资金流转、经济决策等核心环节,缺乏道德意识的会计人员可能给企业与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风险;从学生发展来看,中职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才能帮助他们在未来职场中坚守职业底线、抵御利益诱惑。此外,《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会计核算的 “客观性原则” 对应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及时性原则” 体现责任担当意识,“依法设账” 关联法治观念等等,这些元素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切入点,能够实现 “知识传授” 与 “价值引领” 的同频共振。
(二)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课程思政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但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政元素脱节化,部分教师将思政内容视为 “附加任务”,在教学中简单堆砌 “诚信”“法治” 等口号,未能将思政元素与会计知识点有机融合,导致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相互割裂,学生难以理解两者的内在关联,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化,多数教师仍采用 “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讲授模式,在思政引导中多以案例说教为主,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难以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三是评价体系片面化,课程考核仍以理论笔试与技能操作为主,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缺乏具体标准与量化指标,无法有效衡量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四是教师素养待提升,部分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将思政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同时对会计行业最新的职业道德案例、法治规范更新不及时,导致思政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实际。
二、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核心框架
设计理念:坚持 “三融三进”,实现德技并修
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设计需遵循 “以生为本、守正创新、有机融合” 的原则,具体体现为 “三融三进”:一是思政目标与教学目标融合,将思政要求纳入课程整体教学目标,使 “价值引领”与 “知识传授”“技能培养” 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二是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政点,避免生硬植入,实现 “思政内容专业讲、专业内容思政引”;三是思政方法与教学方法融合,结合中职学生形象思维强、实践意愿高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方法,让思政教育 “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思政内涵,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三、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挖掘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基础会计》课程内容涵盖会计入门认知、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表等模块,每个模块均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进行系统梳理与有机整合:
会计入门认知模块:在讲解 “会计的概念与职能” 时,结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如从手工记账到智能财税的演变,融入“家国情怀” 教育,让学生感受会计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介绍 “会计职业道德范”,以 “最美会计人”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 “诚信”“敬业” 的内涵,树立职业自豪感。
会计凭证与账簿模块:这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模块之一。在讲解“原始凭证的审核” 时,引入 “虚假发票报销”“伪造原始凭证”的反面案例,分析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与法律后果,强化学生的 “法治意识” 与 “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训操作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填写凭证、登记账簿,培养 “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调 “一分一毫关乎责任”,让学生体会会计工作的严肃性。
财产清查模块:结合 “库存现金清查”“存货清查” 等内容,引入 “出纳员坚守岗位、及时发现现金短缺并主动上报”“仓库管理员认真盘点、避免企业资产流失” 的正面案例,引导学生理解 “责任担当” 的重要性;通过模拟 “财产清查中发现账实不符的处理流程”,培养学生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拒绝隐瞒问题、虚报数据。
财务报表模块:在讲解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的编制时,强调财务报表的 “真实性原则”,结合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案例(如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分析其对投资者、市场秩序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 “不做假账” 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底线,同时理解会计工作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学实效
针对中职学生活泼好动、注重实践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避免 “说教式” 教育:
案例教学法:正反案例对比,强化价值判断
选取贴近中职学生认知水平的会计案例,通过 “正面引导 + 反面警示” 的方式,深化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 “会计职业道德” 时,正面案例可选取 “基层会计人员坚守准则,拒绝企业不合理的账务调整,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的力量;反面案例可选取 “会计人员协助企业做假账,最终被追究法律责任” 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法律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造假的处罚规定),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违法违规的后果,从而树立 “知法、懂法、守法” 的意识。案例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你是案例中的会计人员,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
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体验,内化职业素养
结合《基础会计》实训内容,设计仿真的会计工作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实践中感悟思政内涵。例如,在 “原始凭证审核” 实训中,设置 “业务员提交虚假差旅费发票申请报销” 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 “会计”“业务员”“财务经理”:“业务员”试图通过说明 “业务紧急、发票不慎丢失,用其他发票替代” 来说服 “会计” 通过审核;“会计” 需根据原始凭证审核要求,判断发票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并向 “业务员” 解释拒绝报销的理由;“财务经理” 则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与点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掌握了原始凭证审核的技能,更深刻体会到 “坚持准则” 的重要性,同时提升了沟通能力与原则性。此外,还可模拟 “企业月末财产清查” 情境,让学生扮演 “清查人员”“仓库管理员”“会计”,在盘点、对账、处理差异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责任意识。
五、结语
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设计理念、目标体系、实施路径进行全方位规划与实践。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根据会计行业发展与学生需求变化,持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真正让《基础会计》成为培养 “德技并修” 会计人才的重要基石,为中职会计事务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