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沉浸式全景叙事设计与用户体验研究
纪哲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多数非遗项目依赖“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受众群体狭窄、保护载体有限等困境。传统数字化保护多以文字、图片、视频存档为主,缺乏互动性与沉浸感,难以让用户深度感知非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沉浸式全景叙事依托虚拟现实(VR)、 360∘ °全景拍摄、三维建模等技术,构建可交互的虚拟场景,将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技艺流程、文化符号融入叙事过程,让用户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种模式不仅能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存储,更能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增强文化传播效果,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新路径。因此,研究沉浸式全景叙事的设计逻辑与用户体验,对推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中沉浸式全景叙事的技术与叙事基础
(一)技术支撑
沉浸式全景叙事的实现需依托多技术协同,核心技术包括三类:一是全景采集技术,通过 360∘ °全景相机、无人机航拍等设备,高精度还原非遗场景(如传统村落、技艺工坊)与流程(如剪纸、陶艺制作),保留文化细节;二是虚拟交互技术,基于 VR 设备、触屏交互系统,设计手势操作、语音控制等交互方式,让用户可自主探索非遗场景,例如在“虚拟陶艺工坊”中模拟揉泥、拉坯动作;三是数字建模技术,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构建非遗文化符号(如传统纹样、民俗道具)的数字模型,实现文化元素的可复用与再创作,为叙事内容提供丰富素材。
(二)叙事逻辑
非遗文化的沉浸式全景叙事需遵循“文化为核、叙事为线”的逻辑,避免技术堆砌。其叙事结构可分为三层:一是核心层:文化内核提炼,挖掘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如端午龙舟的“集体协作”精神、苏绣的“精益求精”理念),确保叙事不偏离文化本质;二是中间层:叙事框架设计,采用“时空双线”叙事——“时间线”呈现非遗的历史演变(如从古代剪纸到现代创新设计),“空间线”还原非遗的应用场景(如剪纸在节庆装饰、服饰纹样中的使用);三是表层:叙事呈现,将文化内核与框架转化为可视化内容,例如通过动画演示非遗技艺的关键步骤,用语音解说搭配文字注释补充文化背景,让用户在沉浸中理解非遗内涵。
三、面向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沉浸式全景叙事设计框架
以“陕西凤翔泥塑”非遗项目为例,构建沉浸式全景叙事设计框架,具体分为四步骤:
(一)需求分析:明确文化与用户双重需求
首先梳理凤翔泥塑的文化要素,包括技艺流程(制模、翻坯、彩绘)、文化符号(虎纹、牡丹纹样)、民俗场景(春节泥塑市集);其次分析目标用户需求,针对青少年用户设计“趣味探索”模块(如纹样拼图游戏),针对文化研究者设计“细节观察”模块(如高清放大泥塑彩绘颜料成分),确保设计兼顾文化传播与用户适配性。
(二)场景构建:还原与创新结合
基于全景采集技术,还原凤翔泥塑的真实场景——包括泥塑工坊(展示木质模具、矿物颜料)、村落市集(呈现泥塑售卖、民俗表演);同时进行场景创新,设计“虚拟文化展厅”,将不同年代的泥塑作品分类陈列,并通过时空跳转功能,让用户对比不同时期的技艺风格变化,增强场景的文化延展性。
(三)交互设计:适配用户行为习惯
根据用户群体设计差异化交互方式:针对 VR 设备用户,设计“手势交互”(如手势模拟彩绘动作,系统实时反馈色彩叠加效果);针对移动端用户,设计“触屏交互”(如滑动屏幕切换场景、点击泥塑查看技艺解说);同时设置“引导式交互”,对初次使用的用户提供语音提示(如“点击模具可查看制作步骤”),降低操作门槛。
(四)叙事整合:融入文化细节
将凤翔泥塑的文化故事融入场景与交互中:在“技艺流程”场景中,通过动画 + 语音讲述泥塑艺人的传承故事(如“李姓艺人家族三代传承泥塑技艺”);在“彩绘”交互环节,弹出民俗知识弹窗(如“虎纹泥塑象征驱邪避灾,源自古代图腾文化”),让用户在操作中同步获取文化信息,实现“体验即学习”。
四、沉浸式全景叙事的用户体验评估与优化
(一)评估维度与方法
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评估用户体验:认知维度通过“文化知识测试”(如让用户识别泥塑纹样的寓意),判断用户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程度;情感维度采用“满意度问卷”,收集用户对场景沉浸感、叙事吸引力的评价;行为维度通过“操作数据追踪”(如用户停留时间、交互次数),分析用户操作流畅性。评估对象选取120 人(青少年60 人、成人60人),使用凤翔泥塑沉浸式全景产品进行30分钟体验后完成评估。
(二)评估结果与优化策略
评估结果显示,产品在场景沉浸感(满意度 85% )、操作流畅性(满意度 82% )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文化信息过载”( 30% 用户反馈“弹窗过多影响体验”)、“青少年兴趣点不足”( 25% 青少年认为“缺乏互动游戏”)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1. 信息分层呈现:将文化信息分为“基础版”(自动弹出核心知识)与“深入版”(用户点击“详情”按钮查看),避免信息干扰;
2. 增加趣味交互:为青少年用户添加“泥塑纹样设计”游戏,用户可自由组合传统纹样,生成专属泥塑图案,并分享至社交平台,提升参与感;
3. 个性化推荐:基于用户操作数据(如停留时间较长的场景),推荐相关非遗内容(如为关注泥塑彩绘的用户推荐“敦煌壁画色彩”非遗项目),拓展文化传播范围。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沉浸式全景叙事的技术与叙事基础,以凤翔泥塑为例构建设计框架,并结合用户体验评估提出优化策略,得出以下结论:沉浸式全景叙事能有效解决非遗数字化保护中“互动性不足”“文化传播浅”的问题,其核心在于以文化内核为导向,通过技术还原场景、设计交互叙事,让用户深度感知非遗价值;同时,用户体验评估需兼顾不同群体需求,通过动态优化提升产品实用性与吸引力。
未来研究可从两方面深化:一是探索“跨非遗项目联动”,例如将凤翔泥塑与端午香囊制作结合,设计“传统民俗场景联动叙事”,增强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传播;二是融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 AI 生成个性化叙事内容(如为用户定制“非遗传承故事”),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的精准性。相信随着技术迭代与设计优化,沉浸式全景叙事将成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手段,助力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