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并举背景下林业类高职院校美育与自然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作者

杨芳 谢昌兵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五育并举”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应依托专业特色,将美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以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国内自然教育与美育融合研究多集中于幼小学段,中高职阶段明显不足,林业类高职院校尤缺系统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这一研究空白制约学生生态审美能力提升,与落实“五育并举”及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存在脱节。

林业类高职院校在美育与自然教育融合方面具先天优势,拥有林场、苗圃等自然资源,专业涵盖园林、林业等,为二者融合提供独特的育人环境。然而,现有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割裂、实践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生态审美体验及综合素养提升效果不理想。同时,现有研究缺乏可推广、可持续的融合模式。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林业类高职院校美育与自然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美育”的实践经验,总结可推广的融合路径,以期为林业类高职院校落实五育并举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美育与自然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五育并举”是教育体系优化的重要方针,其中美育对林业类高职院校而言,既是人文素养教育核心,又关联专业技能与生态文明教育,承担提升审美素养的功能;自然教育则依托生态资源,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服务人才培养综合目标。美育注重以艺术形式提升审美与情感能力,自然教育强调在自然环境中培养生态感知与责任意识,二者具有互补性。自然教育为美育提供真实情境,美育为自然体验赋予艺术表达和情感升华,在林业类专业中融合二者,既能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也有助于构建富生态美学特色的育人体系。

三、林业类高职院校美育与自然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持续推进,部分高校已探索在艺术课程中引入自然元素,如北京林业大学的“自然生态摄影”课程融合摄影技艺与生态认知,天津农学院将林业实习与废弃植物创作结合,则系统构建了“生态美育”育人体系,通过竞赛、展演、支教等多种形式推动融合育人。尽管各大高校在美育与自然教育融合方面做出了各种努力和尝试,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程体系割裂,资源开发不足

美育课程多为选修课,课时少且内容碎片化,自然教育则依赖传统实训,缺乏“森林美学”、“生态艺术”等跨学科课程开发。林业院校虽拥有丰富的自然场景,但未将其转化为美育实践场域,校园文化与生态美育脱节。

(二)实践路径形式化,协同效能低下

虽有部分自然资源可供利用,但相关教学多以参观、写生等短期活动为主,缺乏系统的自然体验与创作整合,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引导和价值内化。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能力不足

当前从事美育教学的教师多数为通识课教师,缺乏自然教育相关知识;而具备生态或林业专业背景的教师又普遍不擅长审美教学,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

(四)评价体系单一,难以衡量综合育人成效

美育课程评价仍偏重作品完成度或技能训练,缺乏对生态感知、审美体验、环保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难以全面反映融合育人的效果。

四、林业类高职院校美育与自然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一)优化课程结构,推动内容协同

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美育与自然教育的课程界限,推动课程目标、内容与方法的一体化。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林业类高职院校可结合专业特色,设置如“生态美学导论”、“自然艺术写生”等课程模块,将自然教育的内容嵌入美育课堂中。例如,通过举办“生态美育”竞赛活动,如植物拼贴、自然知识问答等,将自然体验与艺术创作有效结合,既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生态感知与审美素养,为课程融合提供了良好范式。

(二)丰富实践教学,拓展自然育人场域

实践环节是融合育人的重要载体。林业类院校天然具备丰富的生态资源,应积极开发校内外生态教学基地,将自然环境转化为开放的美育课堂。实践形式可包括自然写生、生态摄影、环保主题展览等,使学生在真实生态场景中体悟自然之美。充分发挥其大冶生态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将生态教育与艺术表达有机融合。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花山艺术节”、“暑期三下乡植物拓染支教”等特色项目,让学生以艺术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感知与理解,彰显了鲜明的生态美育特色。

(三)建设融合型师资队伍

美育与自然教育的融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要求。学校应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引导通识课程教师系统掌握生态基础知识,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其综合育人能力。在此基础上,整合校内美育资源与生态教学内容,组建由多学科教师构成的融合教学团队,协同开展课程与实践活动开发工作。结合生态文明育人特色,开发了《绿色中国》等融合生态教育与人文美育内容的教材,推动了生态理念在通识教育中的深度融入。

(四)完善评价机制,突出综合育人成效

教学评价应跳出传统单一模式,构建全面育人评价机制,采用“过程 + 成果”并重方式,将学生观察记录、主题创作、实践表现、团队协作等纳入评价,注重生态意识、审美体验与创新表达的综合提升。通过“体验 — 分享 — 创造”三阶评价、“艺术表现 + 生态认知”双维竞赛、“校内外融合 + 媒体传播”外延评价,推动美育目标向生态育人深化,提升综合素养培育的系统性、可量化与可反馈性,为高职院校二者融合实践提供示范。

五、保障措施与结语

推动林业类高职院校美育与自然教育有效融合,需从五方面保障:完善政策明确融合目标责任,优化生态资源与教学条件、建实践基地,加强教师跨学科培养打造融合师资,拓展校企及社会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生态美育体验以及健全多维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五育并举背景下,林业类高职院校融合美育与自然教育不仅契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通过科学课程设计、丰富实践活动及有效保障措施,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生态意识,培养生态责任与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未来,林业类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融合机制,创新育人模式,为生态文明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 张林 . 高职教育中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J]. 高教研究 ,2020(8):52-56.

[3] 李正风 . 面向生态文明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J]. 教育研究 ,2015(10):4-11.

[4] 周作宇 . 高职院校学生生态素养与职业素养融合教育的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21, 3(4): 13-17.

[5] 王静 .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探索 [J]. 教育观察 ,2022(10):33-35.

[6] 李华 . 自然教育与美育融合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探析[J]. 当代职业教育 ,2021(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