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分析

作者

朱潇意 孙立辉 吕鹏

湖北跃华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湖泊作为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在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人类活动加剧,重金属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湖泊并在沉积物中累积。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可通过释放重新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开展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分析,明确污染来源与危害程度,对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保障湖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与赋存环境

(一)污染来源解析

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与人为来源。自然来源主要为流域内岩石风化、土壤侵蚀等自然过程释放的重金属,通过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湖泊沉积。人为来源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如采矿、冶炼、电镀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如施用含重金属的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生活污水排放与城市地表径流携带的重金属,以及大气沉降带来的重金属输入。这些人为活动导致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超出自然背景值,形成污染。

(二)赋存环境特征

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重金属的赋存状态。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重要因素,细颗粒沉积物因比表面积大,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强,成为重金属的主要载体。有机质含量也影响重金属赋存,有机质通过络合、吸附等作用与重金属结合,改变其迁移转化能力。pH 值与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影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决定其在沉积物中的稳定性[1]。不同湖泊的水文条件,如水流速度、换水周期等,也会影响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与累积。

二、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一)含量分布特征

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在水平方向上,污染程度与污染源距离密切相关,靠近工业排污口、城镇生活污水入湖口等区域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高,形成以污染源为中心的高污染区,随距离增加含量逐渐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沉积物柱芯中重金属含量随深度变化呈现不同规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深层,反映出近代污染的累积过程;而自然来源为主的区域,垂直方向含量变化较为平缓。

(二)化学形态特征

沉积物中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不同形态的生物有效性与毒性差异显著。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稳定性差,易在环境条件变化时释放,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在氧化还原条件改变时可发生转化释放;有机结合态重金属与有机质结合紧密,稳定性受有机质降解影响;残渣态重金属被包裹在矿物晶格中,稳定性高,生物有效性低。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存在差异,部分重金属以活性较高的形态为主,生态风险相对较大。

(三)累积变化特征

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累积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对沉积物柱芯的年代测定与重金属含量分析,可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污染状况[2]。在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累积速率加快,含量显著升高;随着环保措施加强,部分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累积速率有所减缓。累积变化特征反映了人类活动强度与环境管控措施对湖泊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为追溯污染历史、评估治理效果提供依据。

三、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

(一)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生态风险评估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方法,全面判断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累积指数法作为评估人为污染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实际含量与区域背景值进行对比分析,量化人为活动造成的重金属累积程度,进而划分污染等级,明确污染的人为贡献比例。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在评估中纳入重金属的毒性响应系数,综合考量多种重金属的联合作用,不仅关注污染物的含量水平,更结合其生物毒性特征,全面分析复合污染情境下的整体生态风险,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提供量化依据。生物毒性测试则通过开展沉积物生物实验,直接观测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生理机能等方面的影响,从生态效应层面直观反映污染的实际危害程度,弥补了化学分析仅能体现含量水平的局限性。

(二)风险等级划分与危害表现

根据评估结果可将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低风险区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接近背景值,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较小;中风险区域重金属存在一定累积,可能对敏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高风险区域重金属含量高且生物有效性强,会抑制水生生物生长,破坏食物链结构,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高风险区域的重金属还可能通过生物富集进入人体,增加健康风险,对湖泊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造成严重损害。

(三)污染防控与修复措施

针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需采取综合防控与修复措施。源头管控是关键,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与达标排放,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重金属输入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对于已污染的沉积物,可采用原位修复技术,如添加钝化剂改变重金属形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种植沉水植物吸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通过收割去除。异位修复技术适用于高风险区域,将污染沉积物清淤后进行安全处置或处理,降低生态风险 [3]。同时,建立湖泊生态监测体系,定期评估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变化,为防控措施优化提供支撑。

结语

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分析明确了污染的来源、分布规律与危害程度。研究揭示了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赋存特征与风险等级,提出的防控与修复措施可有效降低生态危害。实践中需结合湖泊特点与污染状况,制定差异化治理方案,强化源头管控与生态修复。通过系统的风险分析与科学防控,能够遏制重金属污染加剧,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保障淡水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田文娟 , 程继雄 , 郭丽 , 等 . 黄石某区域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J]. 环境保护科学 ,2024,50(04):157-162.

[2] 刘海, 魏伟, 宋阳, 等. 霍邱县城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及来源 [J]. 地学前缘 ,2024,31(03):100-108.

[3] 张家根 , 黄天寅 , 陈书琴 , 等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3,13(06):21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