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视域下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
彭针针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涵义从国家战略看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形成自由交往、相互包容的精神关系。并对其界定:由两个以上民族共同居住并且形成空间相错的同一区域内的共同体 [1]。本研究以具体个案为例,研究黔东南幸福社区多元治理下互嵌式社区的逐步建设,多方面的展现移民搬迁群体适应社区,多民族和谐共居、共事的和谐社区。
J 县是贵州省最大的水库移民县,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间场域。J 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中部,全县面积 2180 平方公里,总人口28 万人,居住的民族有16 个,民族主要以苗、侗、汉等为主。1 易地搬迁的政策使得多地村民搬往城区,幸福社区就是J 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之一,位于县城北面,距离县城1 公里,2018 年住户陆续搬入。
一、多元治理的基础
生活在 J 县城的各民族其生活习惯、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等早已受到彼此间的影响。正是社区的各民族有了这样的共同基础,促进了搬迁群体各民族融入,为J 县城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基础。
(一)共同的生活习惯
黔东南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下辖的 J 县城也有着一样的特点,多民族聚居的县城生活着苗族、侗族、汉族、水族等多个民族。而调查点幸福社区的民族就有12 个2,大多数都是为本县城各个村镇的村民易地搬迁于此。虽来自不同村镇,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相似的习惯。
首先,是日常生活的方面的饮食相似。当地盛行食用酸及辣,不管是酸汤还是发酵的酸肉,都是本地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由于受到自然环境长期影响,各民族住房依山而建,傍水而栖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给微生物菌群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也给酸汤的发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日常饮食中,酸菜汤、白酸汤或者是腌鱼肉(味酸),都是味含酸辣。这种习惯让生活在村寨的居民居住城镇之后,成为彼此之间的交流符号,闲聊时妇女会讨论“我家酸汤这次算得刚刚好”亦或者“这次腌制得不够酸”等等关于饮食上的交流,成为彼此之间交流的基础,食物的爱好反应群体之间共同的饮食习惯。
其次,相同的劳作活动。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多数都是从农村搬迁而来,长期生活在农村,于他们而言土地、农田则是赖以维生的生计根本。所以在每年春耕秋收的季节,社区会出现一波返乡村小高潮。居住在社区的居民在春天犁田、下苗、插秧时,会回到农村进行劳作,待料理耕作事物后则返回到社区居住;农历八九月份秋收的季节,则是也会回家收割水稻,晒干完返回。这样的相似经历让离开故乡搬迁往县城居住的居民有了共同的劳作背景,在生活上能共同沟通。
(二)共同的语言基础
生活在黔东南州 J 县的不同民族虽有不同民族的语言,民族之间彼此交往所讲的本民族语言,但是在对外的交流中,方言才是其与外界沟通的语言工具。黔东南地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但受苗族、侗族语言影响,形成与普通话及其他西南官话不同的特点。方言是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J 县幸福社区移民搬迁过来多民族群体,在社区里,会与本民族群体所讲民族语言,但是融入了大环境所接触的人更为多,空间上人员更加聚居,方言则是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不仅是居民之间,还有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方言的使用会比起普通话更加又亲切感。共同的语言基础是和谐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工作之间重要的交流工具。
(三)共同的文化基础
J 县城内的不同民族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 J 县节日活动也颇丰富,本地区特色节日民俗活动包括“六月六”、吃新节都有悠久历史,各民族都一起庆祝,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在其庆祝的范围内。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节日活动,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各民族增进了解,相互包容,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在住入社区后亦是如此。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增进各民族成员的居住空间交融、日常文化交流、经济生活关联、社会保障服务和消减心理距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二、互嵌式社区的多元治理
幸福社区的治理是官方及非官方一起提供打造的治理方式,在官方机构的带领下,对社区及居民多方面的管理带动,这些特别的管带动了居民自治,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带入了更多外力和居民主体的内力,共同打造了和谐共居的多民族社区。
(一)官方领导
J 县政府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进而展开民族团结工作。在对于多民族社区工作,坚持正确的方针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把创建工作融入到各行各业,开创民族和谐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张日剧作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切入点,在保障民族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经济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政府着力构建互嵌式社区,其围绕“六月六”等民族节日展开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二)社区管理
J 县幸福社区围绕党的领导而展开的社区治理方面是多方面的。社区的治理主体包括了社区工作者及居民两个,社区治理起主导作用,带领社区居民使得其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社区建立了由网格员、社区志愿者、社区组织的模式,为居民搭建了多种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处理社区日常事务、矛盾等。共有空间是各族人民在一起开始共同生活交往、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场域 [2]。空间是社区多民族交流的重要场域,幸福社区在公共空间进行民族团结活动开展以及张贴各种标语,为促进和谐的社区居民关系起到从外到内的影响作用。居民自住加社区带头的模式带动了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进了对于社区及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
幸福社区对于多数从农村搬迁进入城市,居民角色从“有地”到“失地”有所不适,因而在社区展开“幸福菜地”分地到家的策略。每家依据抽签结果分到一块土地,居民在社区城市生活也能吃上亲手种植的蔬菜。幸福社区这种离“乡不离土”的策略,让无法适应城市社区生活的居民增加了对于社区的归属,更是对于自身身份认识转变的一个过渡。幸福社区通过带领管理、拉动积极参与、强化民生等方面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入手,极力提高居民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在共同空间场域,不同民族在此同居同劳作,幸福感得到提升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彼此了解。
搭建社区活动平台鼓励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就能实现,而是依靠社区成员之间的共同参与。社区利用各民族热爱过节的特点,围绕节日展开“端午节包粽子比赛”、“重阳节唱歌”、“春节打糍粑”、晚会、唱歌比赛等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开展吸引了许多居民参与,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该群体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认同。
(三)多种经济帮扶
经济互嵌是各民族为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互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改善就业困难问题。“嵌入性”最初是由学者波兰尼提出用于探讨经济活动如何嵌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他认为经济活动能够通过不同的模式嵌入到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结构中。[3] 因此经济嵌入是关键,通过积极拉动居民利益互惠、协作公司,才有利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经济帮扶关系到迁入居民的经济根本,而幸福社区自成立,政府带头前线陆陆续续引入“帮扶车间”带动了居民就业问题。社区在就业问题上也积极开展工作,首先是荒地利用,在社区建立草药种植区和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员工全由社区居民参与。依照地方优势进行特色产业种植,推动社区经济互嵌。
三、幸福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是长久的过程,当前幸福社区的建设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居住空间交融、日常生活交往、经济生活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首先,在空间交融中,物理空间将人们汇集于此,但是部分居民因为不适应原因无法融入到居住空间生活之中。
其次,文化生活方面,虽然社区经常开展活动在这个过程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是各民族成员仍有一些语言沟通障碍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交往不通的现象,主要为高龄群体。这些群体从小为与外界接触,因此对于方言的把握都不熟悉,来到城市之后更难以适应远离乡下的生活,生活方面都是其面临的大问题。
最后,经济互嵌待加强,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经济互嵌,是营造各民族成员“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关键一环 [4]。幸福社区经济互嵌的困境在于社区所带来的就业岗位稀缺,居民自身择业困难等问题交织。光靠社区项目的支持难以维持社区待就业群体,而社区居民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就业选择单一。经济问题关乎离乡在城市安家居民的根本,只有要保障经济嵌入,才能维持好多民族和谐的社区关系,为建设互嵌式社区解决关键的问题。
结论
民族互嵌实质上是“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方向从社会机制运行的显性层面转向社会结构调适的隐性层面的策略”[5]。互嵌式社区则是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具体展现。多民族在最开始空间互嵌的基础之下通过文化、心理、经济多方面的嵌入,促进居民自身发展,使其在社区生活中归属感增强,加大了对于社区认同和对于社区居民的亲近感。幸福社区的多元治理依据社区居民的特点,针对性开展活动,在生活、经济、文化各方面多层次深入,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共处,对互嵌式社区建设及长期发展有稳定作用,进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郝亚明,秦玉莹 .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5(03):74-81.
[2] 郝亚明 . 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8-12.
[3][ 英 ] 卡尔·波兰尼 . 大转型 :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M]. 冯钢, 刘阳,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 秦玉莹 . 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困境与优化 [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1,5(06):39-44.
[5] 李伟 . 民族互嵌:作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J]. 民族论坛,2021(4):49-57.
项目名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研究生创新基金专项。项目编号:2024SYJSCX88
1 数据源自县政府官网。
2 白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汉族、苗族、畲族、水族、土家族、瑶族、彝族、壮族,排名未按照人口数量,数据由 J 县幸福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