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张红
定州市西关东街小学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对疑惑之处产生探究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心理状态,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更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愿问”的现象普遍存在,需从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与教学环境、教师引导及学生自身因素密切相关。从教学环境来看,传统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常将“标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疑惑。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按预设问题逐句讲解,学生只需机械回应,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提问的动力。
从教师引导方式而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缺乏耐心。当学生提出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时,教师可能简单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缺乏系统的提问方法指导,学生不知如何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只能被动等待教师提问。
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低年级学生存在胆怯心理,担心提问不当被同学嘲笑;高年级学生则受“怕麻烦”“怕出错”的心态影响,不愿主动思考。同时,学生缺乏提问技巧,难以将模糊的疑惑转化为具体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从课堂氛围、文本解读、活动设计等方面入手,构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路径。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问”
安全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权威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提问。
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即使问题幼稚或偏离主题,也需先肯定其积极性,再耐心引导。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有学生问:“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后腿再长前腿?”这一问题虽涉及生物学知识,但教师可先表扬“你观察得真仔细”,再引导:“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可以课后一起查资料,不过先看看课文里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哦。”既保护了学生的提问热情,又将注意力拉回文本。
此外,可建立“提问奖励机制”。如设立“问题之星”评选,每周统计学生的提问数量和质量,给予口头表扬或小奖品,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价值,逐渐从“不敢问”转变为“敢于问”。
(二)立足文本解读,让学生“会问”
语文教材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篇中发现问题,掌握提问方法。
在字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语义、语境”提问。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中“五彩缤纷”一词时,教师可示范提问:“‘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形容秋天的景色?”再让学生模仿提问,如“除了课文中的景物,还有什么能体现‘五彩缤纷’?”通过模仿,学生逐渐学会从字词与文本的联系中发现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文本结构引导提问。对于记叙文,可从“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入手,如学习《司马光》时,引导学生问:“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如果他不砸缸,还有其他办法吗?”对于诗歌,可从“意象、情感”提问,如《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有什么作用?”通过分类指导,学生能明确不同文体的提问角度,从“不会问”过渡到“会问”。
(三)设计互动活动,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让他们“愿问”。
可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有什么特点”展开讨论,要求每组提出 3 个最想探究的问题。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关注“五光十色的海水”,有的聚焦“各种各样的珊瑚”,在交流中碰撞出问题火花。这种活动形式既降低了个体提问的压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还可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例如,在“观察日记”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校园的梧桐树,记录发现的问题:“为什么秋天梧桐树的叶子会变黄?”“树干上的纹路有什么规律?”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写作,不仅提升了写作能力,更养成了在生活中提问的习惯。
三、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避免陷入“形式化提问”的误区。部分教师为追求“提问数量”,要求学生每节课必须提出问题,导致学生的问题缺乏深度,如“这个字怎么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等表面化问题。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向“为什么”“怎么样”转变,鼓励他们结合文本内涵、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同时,要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从直观的文本插图、故事情节入手引导提问;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可引导他们从文章结构、表达手法等角度深入提问。例如,低年级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时,学生可问“小公鸡为什么要帮小鸭子捉虫”;高年级学习《伯牙鼓琴》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认为子期是知音”。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营造宽松氛围、指导提问方法、设计互动活动,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最终形成“乐于问”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等待、科学引导,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助推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整合的力量:走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姚雪晴著,济南出版社,2022 年12 月出版。
【2】《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丁海燕著,发表于《宁夏教育》2023 年第7 期。
【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张芹、王立鹤著,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3 年第11 期。
【4】《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姚雪晴著,发表于《宁夏教育》2022 年第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