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学“支架- 闭环- 生长”评价模式探究
张晓宏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劳动课程应坚持注重综合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这为劳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劳动教学中,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对当前小学劳动教学评价的审视
审视当前小学劳动教学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劳动结果的呈现,而忽视了劳动过程中的学生表现与情感投入。二是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限制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传统上,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的劳动过程和成果主要由教师一人评判。然而,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劳动情况和综合素质。三是家长在课后评价环节普遍更关注作品完成度,而忽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家校协同评价机制难以真正落地。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小学劳动教学评价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确立“支架 - 闭环- 生长”的评价理念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笔者提出了“支架- 闭环- 生长”的评价理念,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动态、生长的劳动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会思考的小手”,让他们在劳动中发现乐趣,学会思考,获得成长。
(一)评价应是劳动素养培育的脚手架
传统评价往往将学生取得的劳动成果等同于劳动素养的实现,进行“以果定质”,这实质上是将复杂的育人过程降维成可量化的技术操作,忽视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更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责任感等综合素养。这样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评判工具,而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催化剂,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评价需构建动态生长的生态系统
劳动教学评价体系不应是封闭的课堂学习检测系统,而应成为多方能量交换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学校与家庭、课内与课外之间应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反馈。当学生将课堂学到的劳动技能迁移至家庭场景时,家长观察孩子解决劳动问题的表现,能够精准捕捉到孩子劳动素养的成长轨迹;而教师通过分析劳动记录案例,又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这种双向滋养的评价机制,使劳动教学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了“课堂习得- 家庭实践- 反思优化”的生态闭环。
(三)评价要唤醒主体自觉的生命力
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在“支架- 闭环- 生长”评价模式下,通过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被有效唤醒,他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劳动,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评价过程中的互动和反馈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关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编织课堂学生评价网
以二年级清洁与任务群《我“慧”擦桌子》一课为例,笔者以评价为经纬,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细致入微的评价网络,以精准捕捉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一)立足单元教学发现素养评价逻辑
评价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系统的,它应当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在《我“慧”擦桌子》这一课中,从单元教学的整体视角出发,我通过细致分析单元内容,发现本课的教学评价逻辑应当聚焦于学生在擦桌子过程中展现的劳动意识、技术运用、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我提炼出与之对应的素养评价点,设计了“工具使用”“课桌清洁”“持续意愿”等具体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更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维品质、良好习惯和家庭责任感。遵循教学评价逻辑,我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形成了本课的素养评价框架。
(二)关注学生学习基础确定评价难点
为了准确确定评价的难点,我深入分析了《我“慧”擦桌子》这一课的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障碍,发现尽管学生们对擦桌子有一定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但桌面擦拭效果欠佳、劳动效率低,缺乏持久的劳动兴趣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进一步观察和谈话,我了解到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擦拭方法和技巧,以及对劳动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评价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基础能力提升和兴趣习惯养成,并将其作为评价难点加以突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有趣分层的评价任务,从工具使用到桌面不同部位的清洁,再到如何细致处理污渍,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又能逐步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
(三)坚持一致性原则实施多元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是确保教学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在《“我‘慧擦桌子”》这一课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对照评价难点,设计“慧”洗抹布、“慧”折抹布、“慧”擦桌子以及课桌“变”新颜四项活动,重点评价学生在完成活动时的表现以判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否达成本课时的目标。同时,通过学生自查、经验分享、小组互评、教师星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评价策略。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互评环节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在自评时往往不够客观。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鼓励他们更加诚实地评估自己的表现,并教会他们如何设定合理的改进目标。在课后通过拓展任务和家校共育,我进一步深化了评价的实践效果。学生在课后继续运用所学的擦桌子技巧,并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实践,实现学创融通。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在家中的劳动表现,在《家务劳动记录单》上进行评价,与教师共同努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的成长轨迹,也指引着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实施评价时,我们应始终坚持评价的育人本质,将“支架 - 闭环 - 生长”理念贯穿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编织出一张全面、细致且富有生命力的评价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劳动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2. 胡中锋 . 教育评价学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7.3.[ 澳 ] 约翰 B. 彼格斯 , 凯文 F. 科利斯 . 学习质量评价 :SOLO 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M]. 高凌飚 , 张洪岩 , 译 . 北京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晓宏,1989 年生,女 , 山西晋中昔阳人二级教师课题项目 :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0 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农场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DBA20200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