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文旅新业态:跨界融合、场景创新与价值链重构
李传递
菏泽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菏泽 274000
近年来,文旅产业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教育 ⋅⋅ ”文旅新业态。据统计,2023 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已突破 1800 亿元,年增长率持续超过 20% ;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年接待青少年观众超 5 亿人次,其中教育类活动参与度提升显著。这类新业态不仅是市场需求升级的必然产物,更是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消费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旨在探讨其核心特征——跨界融合、场景创新与价值链重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 跨界融合:政策、技术与需求的三重驱动
“教育 + ”文旅的兴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力量: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明确鼓励文旅与教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创新,为“教育 +′′ ”文旅提供了坚实的政策背书和制度保障。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彻底打通了传统教育场景与文旅体验的物理隔阂。例如,数字敦煌项目通过高清影像与虚拟漫游技术,使学生得以“亲临”千里之外的洞窟,深度研习壁画艺术与历史脉络,实现“身临其境”的深度学习。新生代消费者(Z 世代及家庭群体)对体验性、互动性、知识性兼备的文旅产品需求激增。单纯的观光游览已无法满足其对深度认知、技能习得和自我提升的内在渴望。“游中学,学中游”正成为主流消费诉求。
二、 场景创新:沉浸式体验与学习目标的深度耦合
“教育 +”文旅的核心魅力在于将知识传授巧妙地嵌入丰富多元的文旅场景,实现“寓教于游”:
超越传统春秋游模式,以系统性课程设计为核心,围绕特定主题(如红色文化、自然生态、非遗传承、科技创新)构建深度探究路线。例如,在井冈山革命老区,青少年通过参与“红军的一天”沉浸式情景剧、访谈革命后代、进行田野调查等结构化活动,将书本上的革命史实转化为具身认知与情感共鸣。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积极转型为“第二课堂”。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学校”系列课程,结合文物修复体验、古代建筑模型搭建、宫廷服饰穿戴等深度工作坊,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动手、可探究的鲜活教材。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公园、特色古镇等场所积极开发主题导览、生态观察、非遗技艺传习等教育项目。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设计“考古发掘”模拟体验区与“五千年前的水利工程”探究任务,引导青少年在真实场域中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元宇宙、VR/AR 技术创造前所未有的教育体验。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虚拟数智人”导览员,不仅能生动讲解文物故事,更能引导学生进入虚拟历史场景进行互动探索,极大扩展了学习的时空边界与感官维度。
三、 价值链重构:主体协同与业态共生的新生态
“教育 +”文旅的繁荣深刻重塑了原有产业价值链条,催生多方协作、互利共生的新生态:
1. 主体多元化与角色演化:
从知识传授方转变为体验课程设计者、资源整合者及效果评估者,主动寻求与优质文旅资源对接。从空间提供者升级为内容创造者和教育服务商,需组建专业教育团队,研发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与活动。发挥桥梁与运营枢纽作用,链接资源、设计产品、保障安全、提供专业导师。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赋能沉浸式体验开发与智能化管理。在非遗、民俗、生态类项目中成为重要的知识传授者和在地文化承载者。
价值创造从单一的“观光门票 / 培训费”向“课程研发费 + 导师服务费 + 深度体验费 + 衍生品收入 + 数据服务价值”等多元化、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深度、优质的“教育 +′ ”产品能显著提升客单价与用户粘性。
“教育 +′′ ”文旅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交通、文创、出版、数字内容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以教育体验为核心的文旅消费生态圈。云南依托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形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 + 非遗工坊(传承人) + 旅游景区(展示销售) + 研学机构(组织体验)”的闭环价值链,有效激活了区域文化经济。
四、 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教育+”文旅仍需破解关键瓶颈:
警惕“只游不学”或“学而无趣”,核心在于课程设计的专业性与活动形式的吸引力并重。需在保障安全底线与基础服务质量(建立准入标准、导师认证、安全规范)的同时,鼓励基于资源特色和目标人群的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开发。亟需培养既懂教育教学规律,又熟悉文旅项目运营,同时具备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估机制是证明其价值、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关键。
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
持续投入资源进行高质量的课程研发,确保知识的准确性、活动的启发性与目标的达成度。利用新技术提升体验沉浸感、管理效率和个性化服务水平。建立教育、文旅、科技、社区等多方参与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与资源共享平台。政府需进一步细化支持政策,并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将“教育 + ”文旅模式导入乡村,盘活当地文化自然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与青少年乡土教育。
“教育 +′′ ”文旅新业态以其深刻的跨界融合基因、丰富的场景创新实践和对产业价值链的重塑力量,不仅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持久活力与深厚内涵,也为教育模式的革新开辟了广阔天地。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技术支撑日益强大以及市场认知的不断深化,一个更富创意、更具内涵、更可持续的“教育 +′′ ”文旅生态必将加速成形,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贡献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Z]. 2021.
[2] 教育部等11 部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2016.
[3] 吴必虎 , 徐小波 . 旅游教育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 [J].旅游学刊 , 2020, 35(01): 1123.
[4] 戴斌, 蒋艳霞. 沉浸式体验:文旅融合的新形态与新动能[J].图书馆论坛, 2022, 42(11): 19.
[5] 张朝枝 , 朱竑 .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及其认知科学基础[J]. 旅游学刊 , 2021, 36(04): 1326.
作者简介:李传递(1971.02--)男,汉,山东省郓城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学历本科,职称:讲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