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幼儿发展适宜性户外环境
邱求花
江苏省溧阳市夏林幼儿园 213300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即是我们为幼儿区域活动所能够提供的各种条件,它不仅包含了空间与场地的设置、活动材料的提供,还包含了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人为环境因素的创设。进幼儿的发展。” 为了提升教师对环境创设理念的认识,使之更深地意识到环境创设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园的环境更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幼儿真正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为幼儿提供更好的适宜性户外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发展适宜性;户外环境;创设;途径;策略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幼儿园教学中,为更好的满足基本的教学影响改良,幼儿教学就成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根本策略。而对于幼儿教育中的环境创建,则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对于幼儿园环境教学的物质环境以及精神环境,都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创设幼儿发展适宜性户外环境,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创设幼儿发展适宜性户外环境的途径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却是巨大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关注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1.自然和谐的户外环境
幼儿园的室外空间环境作为儿童参与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规划设计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园从安全、童趣、美观、科学的角度规划和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室外环境。
幼儿园入口,运用大气而富有现代气息的彩色色块,展现着孩子们活泼的性格,象征着孩子们多彩的幼儿园生活。
家长等候区,木质地面增强了亲切感;高靠背坐凳,更好地围合出等候空间,并与行车区分隔开来,增强了安全系数。
玩沙区、攀爬墙、旱溪、戏水池、草坡、弯弯曲曲的圆形小路,这些多样的户外体验区域满足了孩子们富于幻想、多变的要求,增添了趣味性。让孩子们在玩中认识自然、亲近自然。
庭院场地活动区铺设软质塑胶,镶嵌上与园本特色相结合的图案—球,活泼而具有动感。场地上放置着各类活动玩具,给儿童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蜗牛形水池造型生动可爱,周围铺设防滑的彩色马赛克,圆形汀步穿插于水池之间,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快乐地戏水。
植物角被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地块分配到每个班级,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栽种不同的瓜果蔬菜,体验亲近泥土和种植的乐趣。
合理选择树种,充分利用植物造景,将自然界中季节变换的节奏和韵律,用各种园林植物生动地表达出来。
2.创意美观的廊道环境
(1)廊道图案、色彩的运用
在对廊道进行设计时,从整体环境效果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主导色彩和图案元素。这不仅能给幼儿以色彩的认知,更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的心理氛围。
一楼廊道以绿色为主色调,选择“绿叶”的元素,让小班幼儿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二楼廊道以黄色为主色调,以“太阳花”为图案,让中班幼儿享受阳光和家一样的温暖。在颜色的选择上均采用深浅两种不同的绿、黄、蓝,以更好地凸显层次感,切合主色调。
(2)楼梯过道,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布置墙面,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和时钟相结合,从小帮助他们建立时间概念;将幼儿绘画作品和教师手工作品相结合,形成师幼互动的良好合作关系,彰显了本园美术艺术特色。
(3)楼梯拐角,有效利用空间面积,在一楼东、西拐角处,我们增设了家园互动区,“亲子阅读吧”和“娃娃家”。这两个开放式的小区角,成了家长和孩子们共同的乐园。
(4)走廊环境,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课程,布置不同的班级走廊环境。一楼小班,以“我爱家乡”为大主题,通过“我爱我家” “我爱幼儿园”“我爱扬州”“我爱祖国”等小主题创设,激发幼儿从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楼中班,以“我爱艺术”为大主题,通过“刺绣”“剪纸” “木偶剧场”“绘画”等小主题创设,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二、创设幼儿发展适宜性户外环境的策略
幼儿园户外运动环境的创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一个好的户外运动环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放松,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在户外运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设施的丰富多样、安全措施的完善、环境整体美观和与教学目标的结合。希望通过这些要点的分析,可以为幼儿园户外运动环境的创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为孩子们的成长健康和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1.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区域材料
区域活动环境中的材料必须要具备探究性与引导性,可以激发幼儿的动手动脑积极性,同时要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让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性的提升。另外,区域活动环境中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动态性与整体性的要求,要确保材料能够持久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结合幼儿教育目标对材料及时地进行更换。
例如,攀爬架的高度和结构应符合幼儿的身高和体能,边缘应进行圆滑处理,避免尖锐的边角对孩子们造成伤害。地面可以采用柔软的橡胶或草坪,以减轻孩子们摔倒时的冲击力。在休息区域,可以设置舒适的座椅和遮阳伞,让孩子们在玩累的时候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
2. 结合幼儿兴趣增加区域环境内容
增加区域环境内容与幼儿活动质量息息相关,能够让幼儿尽情尽兴地探索他们的世界。在幼儿园户外设计中,安全与舒适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确保游戏设施的安全性,地面的防滑性,以及周边环境的无隐患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们的舒适需求,设置遮阳设施、遮雨棚、休息区域和饮水设备,让孩子们在户外能够尽情玩耍而无后顾之忧。
另外,活动区域必须是丰富多彩且具有科学性的,但增加环境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并不能长时间集中,且过于复杂的环境虽然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是也可能让他们三心二意,这和幼儿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活动主题,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幼儿的兴趣对环境进行创造。一般来说在进行区域活动之前应该事先与幼儿进行沟通,再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目标,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3.提供乐于体验开放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育活动大多局限在幼儿园的小环境中,虽然教师千方百计地创设丰富的活动场景,投放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来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但与大自然、大社会千姿百态的万事万物相比,幼儿园内的环境资源还是十分有限和单一的。因此,让幼儿从封闭的幼儿园小环境中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开放性的大环境中进行各种情感的体验和问题的探究,并乐于体验活动的情感,是幼儿自主活动得以充分发挥的一个最佳途径。
例如,我园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秋天——收获的季节”的主题活动时,老师根据活动需要大胆地把活动环境转移到具体的种植角进行。当和孩子们置身于广阔而丰富的环境中时,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激发。面对着满树红红的山楂树,有的幼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创作活动;有的幼儿睁着好奇的双眼认真地观察每颗果树,提出了心中的一个个疑问:“为什么同一颗果树,有的果子是红色的、有的果子是绿色的”“为什么有的树叶有很多小洞洞”“怎样才能采到长在高高树干上的果子”……喜欢提问的幼儿则跟着老师问这问那,不时发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一个活动下来,每个孩子的收获都是多方面的,丰富了有季节特点的知识经验,感受了大自然的多样性,这些情感的体验、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孩子们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获得的。
4.创设适合探索的户外环境
在幼儿园中,除了“一般性”的常规活动之外,特色活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幼儿园就将此看成是自己幼儿园“大放异彩”的筹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开展,但是伴随幼儿园重视的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幼儿园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活动成果的展示上,拍照、组织外界人员参观,使得活动不是幼儿真正幸福享受的,反而成了教师、幼儿的累赘。
我们应当明确的是环境创设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能激发儿童探究的兴趣,给儿童提供更多自由发挥和学习的空间。在开展特色活动时,最重要的不是活动光鲜的外表,不是外界的简单褒奖,而是我们的幼儿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成为了活动的主人。为此,我们在进行探索性环境创设时,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
(1)提供特色活动环境的可操作性
幼儿能够参与到其中,并乐于参与其中。很多教师注重活动表面,往往喜欢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成品,但是幼儿在面对成品时既缺乏欣赏的能力,又无法操作、摆弄。那么这些成品最终沦为摆设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提供物质材料时,既要提供成品,让幼儿欣赏作品的美,引发幼儿的兴趣,又要为幼儿提供半成品或者各种原始材料。
例如,在积木建筑区,幼儿用长短不同的木板,通过自己的想象搭建出别具风格的城堡、大桥、公园、游乐场、超市、学校等。在万能工匠区,幼儿也都忙得热火朝天,他们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的凉亭、房子、桌子、家具、大树、小车等,惟妙惟肖。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操作。
(2)特色活动环境的创设要体现层次性
幼儿园特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体性,一般强调全体幼儿参与、全程参与。但是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给所有幼儿提供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操作材料,势必会出现适合稍大幼儿而对于较小幼儿来说困难的材料,或者是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而导致较大幼儿兴趣缺乏的现象。因此,在提倡特色活动面向全体幼儿的今天,教师应当使特色活动更好地成为全园幼儿的共享资源。
① 合理选取、大胆舍弃。对于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教师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己所在的班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选取适合幼儿的或稍稍超出幼儿水平但又在“最近发展区”的材料。对于远远超出幼儿能力范围的材料,教师应当果断舍弃。
例如在幼儿园开展“我与植物共同成长”时,作为小班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多去植物园观察,为幼儿准备小篮子,去采摘果子,也可以让幼儿给各种果实分类,而不是为幼儿准备刻度尺、小秤让幼儿测量果子的长度和重量,因为这些已经超出了小班幼儿的理解范围,不适合幼儿的探索水平。
②对材料进行稍加改造。在为幼儿选取合适的材料时,教师除了大胆舍弃,更应灵活动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材料进行实用性改造,将现有材料进行变更,改造成为适合幼儿探索利用的材料。
例如在幼儿园开展“神奇的竹子”系列特色活动时,小班幼儿对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制作的“竹子高跷”非常感兴趣,但是怎么尝试都不能前行,这时教师察觉到幼儿兴趣很高,便号召小朋友一起将“竹子高跷”削短,固定在泥土地上,成为适合幼儿的“走木桩”游戏,使幼儿在简易材料中获得游戏的满足。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要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环境创设以及教师的指导。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以“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为教育工作的重心,不断提升自己对幼儿教育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组织更多更好的区域活动,积极创设幼儿发展适宜性户外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22(7).
[2]徐月琴.浅谈幼儿园班级互动式墙面环境创设对幼儿发展的作用[J].学周刊,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