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九寨沟展示中心平台的“ 研学 + 环境教育” 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耿晓芳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402
引言
九寨沟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系统闻名,其展示中心承载着传播生态知识、培育保护意识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静态展示与讲解模式,难以让参与者深入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与方法。在生态教育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展示中心平台,将研学活动与环境教育有机融合,成为提升公众生态素养的关键。探索这一融合模式,对推动自然保护与科普教育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一、九寨沟展示中心现有教育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九寨沟展示中心现有教育模式在内容架构上存在碎片化缺陷,未能形成系统的生态知识传递链条。展示内容按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人文历史等主题割裂分布,各展区知识模块缺乏逻辑衔接,参与者难以建立“景观形成 - 生态功能 - 保护实践的关联认知。例如,冰川作用展区的地质标本与大熊猫栖息地展区的生态影像虽独立成区,却未揭示两者间的演化依存关系,导致学习者对九寨沟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理解片面化。这种碎片化呈现与环境教育所需的系统思维培养存在本质冲突,制约着生态认知的深度提升。
互动体验环节的匮乏使教育过程陷入被动接受困境。现有模式以静态展板、单向讲解为主,虽配备部分触摸屏查询设备,但内容多为文字性知识罗列,缺乏探究式交互设计。参与者在珍稀植物展区仅能观看标本标签,无法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繁殖条件与生态位功能;在自然灾害防治展区,未能通过沉浸式体验感知生态破坏对地质稳定性的影响。这种 “观看- 记忆” 的单向传播模式,难以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探究欲望,与研学活动强调的“做中学”理念形成明显落差,导致环境教育的情感共鸣与行为转化效果弱化。
理论传递与实践行动的脱节削弱了教育模式的应用效能。展示中心的知识输出集中于生态系统的构成与价值阐释,却未提供可操作的保护实践路径指引。参与者在了解九寨沟水质净化功能后,缺乏对应的模拟实验或社区参与渠道,难以将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时,教育活动未与九寨沟景区的实时保护工作联动,如未结合生态修复工程设置案例教学,使学习者对保护实践的复杂性与持续性缺乏直观认知。这种“知易行难”的断层,导致环境教育停留在认知层面,无法达成“知识 - 态度 - 行为”的完整转化链条,与新时代公众对沉浸式、实践性环境教育的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二、“ 研学 + 环境教育” 融合模式的框架设计与资源整合
“研学 + 环境教育”融合模式需构建“知识传递 - 体验内化 -实践外化”的三维框架,实现认知、情感与行为的递进式培养。知识传递维度以九寨沟生态系统知识体系为核心,按“基础认知 - 系统关联 - 保护原理”分层设计课程内容。基础层聚焦地质成因、物种特性等核心概念,通过展示中心的冰川地貌标本、生物图鉴等资源构建知识图谱;系统层解析生态要素间的依存关系,利用多媒体交互装置演示森林 - 湿地 - 湖泊的物质循环过程;保护层深入讲解生态修复技术与政策法规,结合展示中心的历史保护案例展陈形成完整知识链条。
体验内化维度依托展示中心的空间与技术资源,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在互动展区设置 “生态模拟实验室”,参与者可通过操作沙盘模拟植被破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或通过 VR 设备体验不同气候条件下九寨沟景观的演化过程。户外研学路线与展示中心室内展陈形成联动,在箭竹海周边设置生态观察点,结合中心数据库的历史监测数据,引导参与者对比分析水质变化与生态保护措施的关联性。这种“室内认知 + 户外验证”的体验设计,能强化对生态
知识的感性认知与情感认同。
整资源整合需打破展示中心现有展陈边界,构建跨空间、多形态的教育资源网络。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教学素材,如将地质标本与户外露头观察点建立对应关系,通过 AR 技术实现室内外资源的实时联动;盘活多媒体剧场资源,开发定制化研学影片,结合研学主题解析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与周边学校、科研机构共建课程研发团队,将科研数据转化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研学内容,确保融合模式的资源供给持续且多元。
三、“ 研学 + 环境教育” 模式的实践应用与效能评估
“研学 + 环境教育” 模式的实践应用需依托九寨沟展示中心的资源特征,设计分龄化实施路径。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 “小小生态观察员” 项目,结合展示中心的生物标本展区设计户外观察任务,通过手持终端记录箭竹海周边鸟类活动数据,同步上传至中心数据库与室内展陈的物种分布模型比对分析,形成个性化观察报告。组织 “生态保护工作坊”,在展示中心的修复技术展区学习后,赴五花海周边参与栈道维护与植被补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保护行动。针对社区居民,开展 “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 融合活动,利用展示中心的民俗展厅资源,邀请当地藏族居民分享传统生态智慧,共同设计基于文化特色的环保宣传方案。实践过程中注重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过程性反馈优化活动设计。在 “生态模拟实验室” 互动环节,实时收集参与者的操作数据与问题反馈,若发现青少年对冰川作用模拟模块的理解存在偏差,及时增加实物冰碛物标本的触摸观察环节,强化认知衔接。户外研学路线根据季节生态特征灵活调整,秋季侧重彩林生态系统观察,结合展示中心的物候监测数据解析植被变色机制;冬季则聚焦冰瀑形成原理,将室内水文模型演示与现场冰面采样分析相结合,确保实践内容与自然节律同步。
评估结果显示,模式应用后参与者的生态知识系统整合能力显著提升,青少年群体对“地质 - 生物 - 气候”协同演化关系的理解正确率提高;环境情感量表中 “责任担当”维度得分上升,成人参与者的保护行动主动性增强;社区居民设计的环保方案在景区周边的采纳率提升,形成 “展示中心- 社区- 景区” 的联动保护效应。针对评估中发现的低龄儿童互动专注度不足问题,后续可增加更多具象化的生态游戏模块;对成人组实践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环节需进一步细化,提升行动转化的精准度,使模式在迭代中持续优化教育效能。
结语
基于九寨沟展示中心平台的 “研学 + 环境教育” 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短板,通过资源整合与活动创新,深化了参与者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与践行。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环境教育的实效性,为自然保护区科普工作提供新范式。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扩大教育覆盖面,助力生态保护理念的广泛传播与深度扎根。
参考文献
[1] 王芳 . 九寨沟生态保护与教育普及探讨 [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5): 1012- 1018.
[2] 王丽 . 九寨沟生态保护与教育普及策略研究 [J]. 环境保护前沿 , 2022, 12(3): 456- 464.
[3] 刘畅 . 基于分龄化设计的研学教育模式在自然保护区的应用——以九寨沟为例 [J]. 教育科学研究 , 2023, (11): 8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