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站稳人民立场中坚持党刊姓党才能办好党刊
周建忠
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社
党刊是沟通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在站稳人民立场中坚持党刊姓党,是办好党刊的根基和方向问题,也是党刊的支撑和框架。
站稳人民立场,才能写出感动人民的文章;站稳人民立场,才能有心无旁骛扑在工作上的“初心定力”;站稳人民立场,才能赢得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党刊的编辑、记者,编写校能力可以培养、可以学习,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精神才决定能走多远,能否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才能决定自己文笔上限有多高。一个编辑、记者不了解人民、对人民缺乏感情、身上不粘泥土、鼻子不闻汗味、旱烟味、脚臭味,自己都感动不了自己,怎么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文章。我上中学时,有两篇文章影响非常深刻,作者与写作对象的浓浓感情,几乎力透纸背,读来每每眼泪不自觉的溢出眼眶。一是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鲁迅先生在文中刻画了高度近视还扶着他走路的柔石,穿着棉衣来看他的白莽,以及柔石失明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尤其是文章结尾时那首诗: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先生没有正面骂一句反动派,但怒火已经在每个读者心中燃烧。《背影》中父爱是永恒不变的,背影是一个瞬间,而瞬间与永恒的结合,体现了人世间父与子的浓浓深情。好文章的结构可以模仿,但立意和感情模仿不来,写文章没有高远立意和深厚感情,就像一个房子看着装修的富丽堂皇,但没有牢固的框架支撑,风一吹就稀里哗啦。
站稳人民立扬就要始终保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初心和定力”。著名作家魏巍依据三连的英雄事迹,写成了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三连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志愿军以少胜多,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打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为采写好这篇通讯,魏巍以坚韧的“初心和定力”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 3 个月。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我们多少战士被这百倍于惊雷的爆炸声震聋。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他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自治区领导在办公厅综合一处党小组民主生活会上要求自己和每个党员,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做好工作中锤炼心力、保持毅力、增强耐力,当好真抓实干、敬业奉献的排头兵。作为党刊的编辑、记者,能不能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的扑在工作上,能不保持高度自觉的心力、毅力、耐力,能不能心怀对公平正义和廉洁自律的敬畏和感恩,始终能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人生成长、职业作为中保持“初心和定力”,甘于吃苦奉献,写出类似于《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样文章的关键所在。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就要始终保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对齐宣王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要“以人民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我们党在理论上也鲜明提出,并在实践中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所在。无论是淮海战役的小推车、还是白山黑水间“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都体现了党和人民鱼水情深。党刊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刻在自己心里,并在栉风沐雨、岁月峥嵘的工作中,保持对人民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深厚感情和奉献精神。我们能不能办好党刊:读者在人民、根基在人民、希望和未来更是在人民。党刊能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人民同样会以德报德,这样就能赢得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党报党刊和人民关系的良性互动。通过党刊让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了解在各类文件中很难听到的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声、心愿、心里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望,为领导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宋神宗对苏轼又爱又恨,曾问群臣,谁能比上苏轼,群臣讲李白,神宗说“白有轼之才、但无轼之学”这个“学”,就是苏东坡在杭州修的“苏公堤”,就是儋州(海南)培养的第一个举人和进士,就是“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的悲天悯人,也就是苏东坡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书写历史,党刊姓党就要贯彻“人民至上”。
封建社会几千年只为帝王将相书写历史。从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写帝王将相的书,《史记》还专门分出了本纪、世家、列传。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是希望赵家皇帝看了这本书能把天下治理好,如果靠读几本书,就能把天下治理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相互检验。《史记》和《资治通鉴》都写过一个故事,就是楚霸王项羽带着 28 骑三冲汉阵,但 28 骑没有一个人留下名字。三国演义中有关公斩颜良、诛文丑。这种过份夸大项羽、关公个人力量,忽视士兵这个战争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封建文人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过度阶级崇拜,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历史就是刘邦、朱元璋、项羽、张良、关公,这些帝王将相创造的,与普通大众无关。无论《过秦论》还是《六国论》只要换个名称,那个朝代都说得通,翻看封建社会历史,朝代兴衰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循环重复。1840 年的鸦片战争后,又给人民增了一个剥削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至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我们还是难逃积贫积弱的落后挨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彭德怀司令员自豪地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书写历史。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此进行了重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总共出现了 105 次。《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是为敢于善于斗争的“愚公精神”书写历史,共产党的宣传力量在向全世界证明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普通一兵的事迹,影响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讲好了中国故事。在中国共产党的管理体制下:将军与士兵是平等的,是都可以成为英雄的;人民群众与党的高级干部也是平等的,只是岗位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党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让“人民”成为主角、成为英雄、成为榜样、并拥有绝对支持和信任;主流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这个主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正如总书记在 2025 年新年致词中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党刊姓党就要“人民至上”。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六个坚持”,第一个坚持就是“人民至上”。党刊就要做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锋队,通过党刊让最基层的党员群众去积极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让党刊成为各级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的有力载体。我们要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关于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要求,准确及时把党刊送到最偏远的乡村、学校,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学党刊、爱党刊、评党刊,给党刊投稿,从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党刊的“人民至上”精神。通过党刊积极正面的舆论宣传,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打牢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办好党刊还要做好“二个坚持”方面的重点工作。
坚持主题宣传和理论阐释统筹兼顾、齐头并进,不断提升党刊办刊质量。一是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好中央和自治区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工作。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聚焦全国两会和自治区两会,出版专刊 2 期,统筹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视频 60 余个;围绕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连续推出专栏和特别策划,刊发约稿和采访报道百余篇。二是加强选题策划,让主题宣传出新出彩。聚焦重大主题精心选题、精心组稿、精心编排,先后推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打好‘百日攻坚战’”等 20 余个主题策划,刊发约稿文章和采访报道 80 余篇。下半年重点推出“山海相连·闽宁情深”专题策划,派出 6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小分队前往福建福州、厦门等地深入采访报道,发布“望海情”系列短视频30 余个,为闽宁协作28 次联席会议召开营造了浓厚氛围。三是提升理论宣传质量,强化党刊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持续打造“理响塞上”“学思践悟”“大家谈”等理论评论品牌栏目,2024 年,与自治区纪委监委联合开办“以案说纪”栏目,与自治区党校联合开办“经典导读”栏目,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策划推出“星火相传”专栏,全年刊发各类文章近600 篇。灵活运用“学习强国”平台、“黄河云”平台、党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理论文章进行二次传播,党刊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坚持纸刊和新媒体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全力构建党刊全媒体传播体系。一是创新改版升级,打造有质感、有品位的党刊。2024 年,对标全国党刊第一方阵,从封面美学、版面形式、板块设置、内容呈现等方面对杂志改版升级,改版后的《共产党人》品位和质感显著提高,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共产党人》在博看网荣获“2024 最受读者欢迎期刊”奖。二是加强技术赋能,做优做精宁夏党刊数字刊。加快媒体融合步伐,积极应用新技术,以内容为核心,坚持移动优先,重构策、采、编、发全媒体流程,构建起以纸刊数字刊为基础,微信公众号、强国号、视频号、抖音号等 16 个传播平台组成的宁夏党刊融媒体矩阵。潜心研究数字刊制作,在阅读方式、数据库、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使《共产党人》数字刊走在全国党刊界前列,单期阅读量从最初几百达到目前万余次。三是全面深化融合,新媒体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2024 年,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顺利实施“宁夏党刊融媒体工作室”建设项目,同时,成功申报“宁夏党刊全媒体生产发布平台”项目,获得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60 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为实现“多来源汇聚、多样化生产、多渠道发布、统一指挥”的多形态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重点打造“籽籽同心”“夸夸我的村”“文润塞上”等多个融媒体品牌栏目,积极与各市县融媒体中心合作推出《视读宁夏—党刊精选》优质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