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策略探讨
周帅
奇台县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技术服务中心 831800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国土空间规划在统筹发展和保护中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增强。乡村作为国土空间中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之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盘活乡村发展动能、重构城乡关系。然而在实践中乡村地区却出现规划滞后、要素流失、特色丧失的现象。因此,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下,准确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构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执行路径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新要求
(一)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契合多元发展需求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乡村空间布局需要与之多元功能准确适配。全面考虑村庄农业生产、生态涵养、生活居住与文化传承功能,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估作为基石,科学划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村庄建设的功能分区。促使农田集中连片确保粮食安全;保护好生态敏感区,保持乡村生态平衡;合理规划村庄建设边界,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并且,预留弹性发展空间,以应对未来乡村产业转型、人口流动等不确定性,为乡村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1]。
(二)促进产业用地融合,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土地资源强有力地支持和整合利用。将农业用地和二、三产业用地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打造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乡村旅游产业项目,拓展农业产业链和提升产业附加值。与此同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盘活闲置宅基地和低效建设用地,腾挪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新兴产业,焕发乡村经济新活力,将土地资源有效地分配到产业发展当中,有利于乡村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策略
(一)精准对接国土空间分区,优化乡村产业用地布局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产业用地分布需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而向与国土空间分区的深度耦合精细化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需要以“三区三线”的划定结果作为刚性约束,建立分区引导,用途管制和动态调整三位一体用地优化机制。在具体实践中要将土地利用现状、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数据进行融合,并利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农业种植区划分,生态涵养区、产业集聚区两个功能版块,并对每个版块的用地类型,开发强度和进入负面清单进行界定 [2]。
以农业种植区为例,需要对非农建设进行严格约束,并通过土地平整和灌溉设施智能化改造等措施来提高耕地质量并配套农产品产地仓储设施;在产业集聚区实施标准地改革,对亩均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能耗标准进行预设,引导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并同步推进冷链物流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县域用地指标动态分配机制,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点状供地相结合的办法,盘活闲置宅基地和低效工业用地,采取弹性年期和先租后让的供地模式,减少企业用地成本并促进土地资源在高效产业中的聚集。
(二)依托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不仅划定乡村发展的生态边界,也是绿色转型核心动力。因此,需要以红线作为标杆,建立生态屏障维护、绿色产业培育、社区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体系。对于生态屏障的维护,构建网格化和数字化的监管体系,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查对红线区域的人类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严厉打击损害森林和湿地的不法行为,同步推进山体修复和退化草地整治等生态工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
对于绿色产业的培育,要结合红线附近的资源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碳汇交易以及其他低碳产业如生态敏感区附近的生态教育基地的规划,发展自然观察和科普研学体验项目,以生态保护补偿和产业收益分红机制对社区居民进行反哺。此外,推进社区共建共享,促使村民用土地和劳动力参与到绿色产业项目中去,构建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进行生态技能培训以提高村民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参与性,使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正向循环。
(三)整合村庄规划编制资源,细化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行动指南,需要打破传统就村论村,向全域统筹,精准落地编制模式转变。要以县为单元,融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住建部门资料,建立覆盖人口流动和产业分布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数据库、通过对基础设施和其他关键因素的大数据分析,我们预测未来 10~15 年乡村的发展需求,为未来的规划和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规划编制工作建立政府指导,村民参与、专家把关协同机制,采取村民议事会、规划公示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保证规划满足村民的现实需要 [3]。
具体实施中,需细化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明确道路硬化、污水治理、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的建设标准与实施时序,如道路硬化优先选择贯穿全县各大产业节点和村落的连通道路、透水混凝土和其他生态材料;污水治理依据村庄大小选择集中或者分散的处理方式,并辅以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作为末端净化设施。同时,建立规划动态评估机制,每 3年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人口变化、产业转型等情况调整建设重点,确保规划的适应性与前瞻性。此外,要加大规划实施保障力度,把村庄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构建项目库和资金池联动机制,重点保证规划中确定重点项目用地和资金需要,促进乡村建设由分散投入走向精准发力。
三、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两者协同共进成为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从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用地融合,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和细化建设方案等方面入手,可有效融合乡村发展要素并激活内生动力。今后,继续深化两者融合,健全制度创新和动态调整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能,助力构建城乡均衡、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土空间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马丽丽 .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国土空间规划探讨 [J]. 城市建设 ,2025,(16):46-48.
[2] 张二帅 . 国土空间规划与可持续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分析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25):1-3.
[3] 陈瑶 .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规划编制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4,23(0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