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李文月

沧州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河北沧州 061001

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现状

(一)课程体系结构老化,难以适应行业变革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沿用传统学科架构,侧重基础理论和经典传播模型,课程内容滞后于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存在课程重复、内容脱节的现象。专业必修课侧重理论讲授,忽视技术实践与跨学科知识融合,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媒体素养和创新能力。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学目标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不能实现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内容上,教材更新缓慢,案例分析仍停留在过时的传媒实践,不能体现行业的当前运作逻辑。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依然依靠考试,轻视过程性学习和能力考核,使教学的实践性进一步降低。

(二)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融合型教学能力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配置一直存在着数量短缺、人员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和学术、技术人才。在职教师基本上是从传统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方面来研究和分析,对当今媒体行业运营方式以及技术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和应用性。对于新出现的媒体平台,一些教师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缺乏数字传播技能、算法逻辑技能、数据分析技能等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型技术能力。青年教师大多是硕博士毕业后直接上岗,缺乏新闻单位或新媒体平台的工作经历,教学内容较为模糊,缺乏实际案例支撑,难以让学生对专业形成真实而清晰的认知。

(三)实践教学平台缺失,产教协同难以落地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现象普遍存在,校内的实验平台规模狭小,功能单一,设备陈旧,不能满足数据新闻,可视化传播需求。实践教学安排存在形式主义,学校大多让学生用模拟项目做实习,缺乏在真实媒体生态中工作的经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较慢,同主流媒体,新兴平台合作浅,产教结合机制欠缺,实践环节没有闭环培养体系。部分地方高校把实践教学当作面子工程,实践项目的设计脱离行业逻辑,学生实训过程中没法承担核心工作,教学成果很低。校外指导教师多数由校方兼职,未接受系统培训,长期跟进,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的在岗培训机制,让他们在真实的媒体生态环境里体验平台算法逻辑、内容传播机制和用户行为塑造。促使教师加入横跨新闻传播、信息科学和社会计算等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加大科研与教学的耦合度,高校要设置“教学 + 技术”双轨发展通道,促使专业教师朝着融合型方向发展,提升课程研发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效能。在绩效评价体系方面,加大教师在数字平台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成果以及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权重,提升教师参与课程设计、项目指导和行业研究的主动性和专业性。

(三)升级实践体系,构建校媒融合的育人机制

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实践教学由传统的模拟型向实战型、平台型、融合型系统升级,地方高校应围绕“真实平台、真实内容、真实流程”打造一体化育人机制。实践平台建设要从演播室、编辑室等单个空间向融合媒体实验中心拓展,包含短视频制作区、数据新闻实验区、虚拟演播室和算法推荐仿真系统,做到新闻内容在多终端、全场景的生产传播模拟。高校打通与当地主流媒体、新兴平台、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数据资源和技术系统接口,形成基于实际任务驱动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设计采用项目制、任务制、平台制模式,学生在指定周期里完成全流程的新闻产品开发,涵盖选题规划、内容采集、数据分析、视觉设计直至平台投放和用户运营等环节,全方位锻炼他们的技术适应力和内容创新力。高校内部应建立产教协同指挥机制,邀请一线编辑和技术人员加入教学指导和项目评判,打破校内外资源壁垒。评价体系应着重考察学生在真实传播情境下的整体表现,重视加强专业技术与传播策略在复杂情况中的运用能力训练。

三、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用数字技术引领生产方式的变革,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突破传统课程结构的单一形态,创建以“技术—内容—传播”融合为导向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围绕数据新闻、人工智能、智能推荐、算法传播、媒介融合、短视频制作、虚拟现实新闻等新兴领域,设置模块化课程集群,形成基础理论、技术工具、平台应用、内容创作四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在课程内容更新机制上,要采用前沿媒体案例和技术趋势动态,以年度为单位迅速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适应性和实践性。课程之间要有逻辑联系,不能存在碎片化的知识填鸭,要重视知识体系的纵深推进和横向融合,理论教学要和真实的项目深度嵌合,帮助学生掌握新型技术能力,做到从内容采集到分发的全流程训练。课程考核也要摆脱应试思维,采用项目制考核、过程性评价和技能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对新质生产环境下的媒介逻辑的准确理解和应对能力。

(二)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复合型教学科研队伍

总之,在新质生产力高速重构传媒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冲破旧有的范式格局,推动课程构造,教师队伍以及实际操作训练的全面重组,只有跟上技术更替的步伐,创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做到专业教育品质的跃进并加强行业的贴合程度。未来地方高校应当不断深化教育供给方面的革新,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数字素养,技术和创新观念,为融合时代的媒体业供应高水平的传媒综合型人才,满足高质量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路径 参考文献

(一)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技术驱动的专业能力培养

新质生产力看重技术知识与创新能力的耦合,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向跨界融合、实战导向,创建以“技术 + 内容 + 传播”融合能力为特征的复合型教师体系。高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要吸纳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网络传播等技术背景的高端人才,改进师资队伍对新媒体技术的把握水平和教学敏锐性。原教师应系统化地展开知识更新和能力升级,建立起以企业挂职、技术研修、平台实践为特点

[1] 卢璐 . 新质生产力与新文科专业教学成果的融合培育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 2024, (11): 71-75.

[2] 杨少童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闻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路径选择 [J]. 科技传播 , 2024, 16 (08): 158-161.

[3] 谢伍瑛 .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变与不变 [J]. 现代商贸工业 , 2024, 45 (07): 256-258.

[4] 张静 .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 28 (04): 121-125.

作者简介:李文月(1993-1),女,回族,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课题项目:2025 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路径探究(课题批准号:202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