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术论文编辑过程中的常见误区规避

作者

努尔• 玉努斯

新疆文联第二期刊中心《文学译丛》杂志 830000

论文编辑工作在学术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文字和格式的简单修改,更需要对学术逻辑、结构严谨性以及表述精确性做深度检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编辑过程中因一些惯性思维或认知偏差而陷入误区,导致稿件在提交前未能达到预期的学术水平,影响了最终的评审结果与学术影响力。所以要深入研究编辑过程里频频出现的各类问题,寻找避免的办法,提高整体学术产出水平。

一、编辑初期的宏观审视偏差

编辑工作的启动阶段一个显而易见的偏差就是过早地沉溺于个别词语的替换或者句式上的雕琢,例如对个别词语的替换或者句式的调整上,而忽略对论文整体框架的宏观审视。这样本末倒置的操作方法,往往会导致论文核心观点模糊、论证逻辑链条断裂、章节布局失调等问题在后面处理,大大增加了返工的难度。初期核心任务要集中于题目精确度的评估,摘要和结论的对应性,引言中问题提出得是否明确以及整体论证思路是否连贯上。只有保证顶层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局部地进行精细修改,否则,即便语言再简洁精炼,也不能弥补结构上的先天缺陷[1]。

二、语言表达与格式规范的误区

(一)词句应用的精炼度不足

学术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精准、客观,在编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言随意、口语化的问题。一些稿件中存在冗余的修饰语和模糊的限定词,不能够达到信息传递的最高效率。比如使用“基本上”、“可以说是”等模棱两可的语言来削弱证明力。而且对于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导致概念混淆或者定义不准,这样直接动摇了研究科学性的基础。编辑校订时,要逐句审核,剔除所有不必要的虚词和口语化表达,使每一个句子用最简洁的方式传递最明确的学术信息,实现语言风格的学术化转变。

(二)图表呈现的规范性缺失

作为数据的可视化、信息的浓缩的重要载体,图表的规范化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被读者理解与相信的程度。在编辑过程中,由于图表本身没有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来绘制并加以标注。比如,图表标题信息不完整、缺乏必要的解释性文字;坐标轴上的物理量和单位缺失或者标注有误、未采用国际标准单位符号(SI);图例含糊不清、无法清楚地对应各个数据系列。表格方面没用三线表格式,线条过多,主次不分,数据排布的逻辑性不强。更重要的是,图表文内的引用编号与图表本身的编号不一致,或者没有对数据来源做出明确的标注。细节方面的疏忽叠加之后,不仅会影响到信息精准传达,更会影响到研究过程是否严谨,在侧面影响论文整体学术水平和可信赖度[2]。

(三)标题层级的逻辑混乱

文章标题体系是内容逻辑结构的外在体现,清楚的分层次能够指引读者迅速了解行文脉络。编辑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错误 - 区是标题层级随意,缺少逻辑。表现在各级标题从属关系不明,二级标题的内容超过了一级标题的范围;或同一级标题的划分标准不一,部分内容多,部分少。序号系统应用混乱也是一种常见问题,如一级标题用汉字数字,二级标题跳过带括号的汉字数字而直接用阿拉伯数字,破坏了格式的统一性、严肃性。

(四)标点符号的误用现象

标点符号在学术写作中具有明确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的功能,误用会直接妨碍内容的准确表达。编辑对标点符号规范性的审查不严格。例如在中文环境下,全篇使用半角标点,造成版面不协调;混淆冒号和分号用法,不能够准确表示出并列或主从关系;列举项目的时候,句尾标点符号使用也不一致,时而用逗号、时而用分号或者句号。这些看似微小的错误累积起来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反映出了作者或者编辑在细节上处理不仔细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对整个研究工作的评价。

三、参考文献引用的处理失当

(一)文内引注与文末参考文献列表不匹配

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是学术诚信的基本要求,文内引用和参考文献列表不一致是最令编辑审核困难、常见的问题之一。这种不对应表现为正文中所提到的文献文末无法查到相对应的条目,文末详列了的文献正文中又无处可寻,成为无效引用。另外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这类信息文内引注和文末列表有时也会不符合。这种问题不但损害引文的有效性,也给读者溯源考证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二)引用格式的统一性欠缺

各类期刊和学位论文对参考文献格式有明文规定,比如 GB/T7714-2015,APA 格式等等。但是,一篇稿件内部各种引用格式混用的情形时有发生。作者引用不同类型的文献(如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网络资源)时会乱套不同的格式模板,不能严格执行统一的规范。不统一的地方在标点符号使用、作者姓名的记载方式、出版信息的编排顺序等多方面。编辑如果没有严格地统一化处理就会导致论文格式规范性下降,显得极不专业。

(三)二次引用的不当操作

学术研究中研究者会经常从一篇中介文献接触到它所引用到的更早的原始文献。对于这种情况,一种常见的处理误区是在没有查阅到原始文献的情况下,就直接把别人的信息放到自己的引证系统里,当作直接引用来看待。这种为了方便或者因为原始文献取得不便而取巧的行为,实际上是违反了学术引注的基本原则。规范的学术操作要求研究者要尽最大努力回到第一手资料中去,去研读第一手资料,以此保证对原始观点与数据的理解准确无误。只有当原始文献通过合理途径获取困难的时候,才应使用转引的方法,并且要清楚地注明文献的转引来源,以保证引注过程的公开、真实[3]。

把二次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的作法,比格式上的不规范要更危险。风险中最为核心的地方在于信息传递失真。中介文献转述中可能存在着简化、曲解甚至断章取义的现象,直接使用经“过滤”处理的信息极易将误传固定下来并且进一步传播下去,使后面的科研链条被污染。另外,这样做也剥夺了研究者独立评析和深刻领悟原始文献的思想内涵的机会,使某种理论或发现被肤浅地认识。从学术诚信角度来评价的话,这么做会降低研究工作严谨和可靠性,如果被发现就会严重破坏作者的研究结果的名誉。

(四)引用文献的时效性忽视

学术研究有继承性、前沿性,参考文献的选择应该能够体现研究者对该领域最新动态的掌握。编辑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倾向性问题就是部分稿件过于依赖经典的或者是相对陈旧的文献,而对近三五年内出现的重要研究成果关注不足。经典文献是理论根基,但不引用新近文献,会使得研究的背景介绍、现状评述变得落后,研究的创新性与对话价值也会因此被质疑。编辑在审稿的时候要对参考文献的出版年份分布保持一定的敏感度,看是否能够体现研究领域内的时效性。

四、结语

以上可以看出学术论文编辑过程中的误 - 区有多样性,而且普遍存在于宏观结构安排、微观细节调整的全部过程。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性把握出现偏差、语言与格式规范的执行标准不严、参考文献的引用处理存在各类失当,是当前需要关注并加以规避的重要环节。在编辑中,系统地找出这些问题并改正它们,是保证学术研究以严谨、规范、清晰地形式被呈现出来的一个基础,对于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促进知识的正确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静 , 夏应霞 . 基础教育教师论文写作的特征、逻辑与误区规避 [J]. 亚太教育 ,2024,(16):36-38.

[2] 本刊编辑部 . 学术论文写作常识——德尔菲法 [J]. 海军医学杂志 ,2025,46(07):755-755.

[3] 耿凤娟 , 努丽亚提·努尔夏特 . 学术论文写作中关键词的选取问题与规范 [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4,33(0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