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成都 5+5+1 产业体系的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
廖世陶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330
一、成都 665+5+1; ” 产业体系的发展特征与人才需求
(一)产业体系发展特征
成都 “ 5+5+1 ” 产业体系自 2019 年提出以来,已形成 “先进制造筑基、现代服务赋能、新经济引领” 的发展格局: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产值均超千亿;现代服务业中,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旅消费等业态增速显著,2023 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54% ;新经济产业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等方向,年均新增市场主体超 10 万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整体来看,该产业体系呈现 “技术密集化、业态多元化、跨界融合化”特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 “单一操作型” 向 “复合创新型” 转变。
(二)细分领域人才需求
1. 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急需芯片测试、智能终端开发、物联网运维等人才,据《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23-2027)》,未来 5 年该领域技能人才缺口超 20 万人;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智能制造方向,需求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智能产线调试等岗位;生物医药产业则需要药物制剂、质量检测、医疗器械维护等专业人才。
2. 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产业急需金融科技运营、大数据风控等人才;文旅消费产业受 “成都文旅热” 带动,对智慧旅游管理、文化创意设计等人才需求激增;健康服务产业围绕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养老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
3. 新经济产业:数字经济领域需求集中在直播电商运营、数字营销、数据分析师等岗位;绿色经济产业则需要新能源汽车维修、光伏系统安装与维护等人才,据测算,2024 年成都新经济领域技能人才缺口达 15万人。
二、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对接成都 “ 5+5+13 ” 产业体系的现存问题
(一)集群定位与产业需求脱节,匹配度不足
1.专业设置滞后:部分高职院校仍以传统专业为主,对成都 “
”产业体系中的新兴领域响应迟缓。例如,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经济领域相关专业开设率不足 30% ,难以满足产业新兴岗位需求;生物医药产业急需的 “生物制药技术” 专业,仅 5 所成都高职院校开设,供给缺口显著。
2. 集群逻辑混乱:部分专业集群存在 “简单拼凑” 问题,未依据产业岗位群的内在关联整合专业。如某院校将 “电子商务”(属现代服务业)与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属先进制造业)纳入同一集群,忽视二者在产业链条中的逻辑关系,导致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毕业生岗位适配率仅 65% ,低于成都平均水平 18 个百分点。
(二)集群资源整合低效,支撑能力薄弱
1. 实训资源碎片化:成都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内普遍存在 “专业自办实训” 现象,资源重复建设且利用率低。某高职电子信息专业集群内,3 个专业分别建设实训基地,设备重复采购率达 40% ,而部分高端设备(如芯片测试设备)因成本高未配备,导致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实操能力难以满足岗位要求。
2. 课程体系陈旧:课程内容未及时融入成都产业技术标准与岗位需求,如装备制造专业集群中,“智能产线调试” 等核心课程开设率仅 50% ,仍以传统机械加工课程为主,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 “代际差”。
三、服务成都 “ 5+5+1 ” 产业体系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路径
(一)以产业需求为锚点,精准定位专业集群方向
1. 建立 “产业 - 岗位 - 专业” 映射机制:联合成都市经信局、人社局及 “ 5+5+1: ” 产业体系内龙头企业(如电子信息领域的京东方、装备制造领域的一汽大众),开展年度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绘制 “产业岗位需求图谱”,明确各产业所需的核心岗位群及技能要求,以此为依据整合专业。例如,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的 “芯片设计 - 制造 - 测试” 岗位链,整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 等专业,构建 “电子信息专业集群”;针对文旅消费产业的 “策划 - 运营 - 服务”岗位链,整合 “旅游管理”“文化创意与策划”“酒店管理” 等专业,形成 “文旅服务专业集群”。
2. 动态调整集群结构:建立专业集群 “退出 - 新增” 机制,对与产业需求脱节、就业率连续 3 年低于 80% 的专业予以调整;及时增设新经济领域专业。
(二)以校企协同为核心,整合集群资源
1. 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采用 “政府补贴 + 企业投资 + 院校配套”模式,在成都产业园区内建设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同步更新。
2. 打造 “双师型” 跨专业教学团队:实施 “校企人才互聘” 计划,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每年不少于 6 个月),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集群兼职教师(年均承担不少于 30% 的实践课程);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
四、结论与展望
服务成都 “ 5+5+1 ” 产业体系是高职院校履行区域服务职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专业集群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抓手。当前,高职院校需突破 “定位模糊、资源分散、协同薄弱” 的困境,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校企资源整合、完善政策协同机制,构建与成都 “ 5+5+1 ” 产业体系高度适配的专业集群。未来,随着成都产业体系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升级,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推动专业集群的 “数字化转型”(如融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跨界融合”(如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交叉融合),持续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 “十四五”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Z]. 2021.
[2] 成都市统计局 2023 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024.
[3]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指南(试行)[Z].2022.
[4] 李建萍 对接区域产业体系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路径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22, 43 (24):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