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素养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冉颖琳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401520
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跨领域、复合型”的特征。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如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是培养基层数字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却面临着专业间课程体系各自为政、技能训练局限于单一领域、学生数字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薄弱等不足,无法满足产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3)》中强调,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而数字素养涵盖了数字意识、计算思维、信息协同等能力,这为专业群交叉融合提供了统一的能力框架。因此,研究基于数字素养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学科交叉融合路径,对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与瓶颈
(一)专业壁垒明显,课程体系缺乏关联性
中职计算机各专业长期是按“纵向细分”的模式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侧重于办公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聚焦于平面设计,网络技术专业专注于设备运维,专业间课程内容的重复率不足 15% ,缺乏交叉渗透。比如,“数据库技术”课程在三个专业中均有所开设,但计算机应用专业侧重于基础操作,数字媒体专业侧重于数据的可视化,网络专业侧重于数据库的部署,彼此独立授课,未能形成知识的有效衔接,致使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数字化知识体系。
(二)技能训练单一,数字素养培养碎片化
目前的教学中,技能训练大多局限于本专业领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只会简单的数据处理,缺乏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数据传输的知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擅长于图像制作,却缺乏数据可视化的算法思维。这种“专业内闭环训练”模式,使得学生的数字技能停留在“单点操作”的层面,数字意识、跨领域协同等核心素养无法形成,比如面对“企业数字化宣传”项目时,无法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发布平台,也不会利用数据分析用户的偏好。
(三)评价标准固化,忽视综合应用能力
当前的评价大多以单一专业技能为核心,比如网络技术专业以“设备配置准确率”为主要指标,数字媒体专业以“设计作品美观度”为标准,缺乏跨领域应用能力的考量。这种评价导向致使学生只关注本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了专业间的知识关联,比如能独立完成网站搭建却不会嵌入动态数据可视化模块,难以适应产业对“综合解决方案”的需求。
二、基于数字素养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学科交叉融合路径
(一)构建“数字素养为核”的交叉课程体系
以数字素养的“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三级能力框架为依据,打破专业的界限,重构交叉课程体系。基础层可整合各专业共通的数字知识,应用层强化专业间技能的衔接,创新层要培养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程体系成为数字素养培养的“载体”,实现知识从“分散”到“融合”的转变。
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可组建起跨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数字素养模块课程包”:基础层开设“数字技术基础”,整合计算机应用的操作系统、数字媒体的信息编码、网络技术的数字传输等共通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应用层设计“跨专业项目实训”,比如“校园数字宣传”项目,要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处理数据、数字媒体专业制作宣传素材、网络专业搭建发布平台,通过分工协作培养数字协同的能力;创新层设置“数字创新工坊”,指导学生完成“社区智慧养老平台”等综合项目,运用多专业知识设计包括数据采集、界面设计、网络部署在内的完整方案,提升数字的创新能力。课程采用 *1+X+Y′′ 模式,“1”为数字素养的核心课,“X”为专业必修课,“Y”为跨专业的选修课,确保每周至少2 课时的交叉学习时间。
(二)创新“项目驱动”的融合教学模式
以真实的数字项目为纽带,把不同专业的知识点、技能点融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知识的交叉。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把“专业技能”转化为“项目解决能力”,使数字素养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在教学中可采用“三阶项目”的模式:第一阶段为“微融合”项目,比如“班级公众号运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负责图文排版,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设计封面图,网络专业的学生解决发布故障,通过简单协作理解专业的关联性;第二阶段为“中融合”项目,比如“校园网络安全检测”,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用可视化技术呈现漏洞数据,网络专业的学生则制定防护方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编写检测报告,培养跨专业协同能力;第三阶段为“深融合”项目,比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设计”,学生可分组完成需求分析、技术选型、方案落地的全流程,其中数字媒体专业负责用户的界面设计,网络专业负责架构的搭建,计算机应用专业负责数据的流程规划,学生自主协调专业分工。
(三)建立“多元协同”的融合评价体系
构建涵盖数字意识、跨专业技能、项目贡献度的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单一的专业标准,把评价变为引导学生主动融合的“指挥棒”,全面反映数字素养的养成情况。
采用“过程 + 成果 + 反思”的三方面评分制:过程方面关注学生在跨专业项目中的参与度;成果方面评估项目的综合效果;反思方面通过“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对专业融合的认知变化。评价主体可吸纳企业的技术人员,比如邀请电商企业评价“线上店铺数字化运营”项目中各专业技能的融合效果,确保评价标准与产业需求相一致。
结语
基于数字素养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学科交叉融合,本质上讲是用数字素养 “主线”串联起分散的专业资源,实现从“培养单一技能者”到“培育综合数字人才”的转型。通过构建交叉课程体系、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打破专业间的壁垒,提升学生跨领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覃振豪 . 基于数字素养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J]. 信息与电脑 ,2025,37(11):206-208.
[2] 方德胜 .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学科内容整合的方法探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