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港航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

石振岳

中交海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300457

1 引言

港航工程是国家 “一带一路” 及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单次浇筑量通常超 1000m3 ,最小断面尺寸⩾1m )是码头、航道、防波堤等设施的核心承载单元。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相比,港航工程大体积混凝土面临更严苛的服役环境:一方面,海水的氯离子、硫酸盐会加速混凝土碳化与钢筋锈蚀,微小裂缝会成为侵蚀介质的 “通道”,导致结构强度衰减;另一方面,波浪冲击、船舶靠泊荷载、潮汐涨落带来的交变应力,会使裂缝持续扩展,最终引发结构渗漏、承载能力下降等安全事故。

2 港航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工程特性

2.1 海洋环境的强侵蚀性

港航混凝土长期接触海水或处于潮汐区,海水中的 Cl⁻ 浓度可达 1500-2500mg/L ,是淡水环境的 50-100 倍。这种高浓度氯离子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穿透混凝土保护层,破坏钢筋表面钝化膜,引发锈蚀膨胀(钢筋锈蚀后体积增大 2-3 倍),进而导致混凝土出现“锈胀裂缝”。研究数据表明,在氯离子侵蚀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可缩短 30%-50% 。

​2.2 荷载作用的复杂性

港航混凝土结构长期处于复杂的受力环境,承受的多重荷载叠加对结构安全影响显著。扩写时先阐述荷载特点,再结合实际案例、数据细化各类荷载,最后说明应力集中与裂缝关系,增强专业性与说服力。港航混凝土结构需承受多重荷载叠加,其受力状态的复杂性远超一般民用建筑。在永久荷载方面,除结构自重外,港口码头堆货荷载具有分布集中、持续作用的特点。

2.3 施工环境的特殊性

港航工程多位于沿海滩涂或离岸区域,施工受潮汐、风浪影响显著。在潮汐作用方面,由于浇筑窗口受限,当潮汐涨幅超 0.5m 时,水下混凝土浇筑必须暂停。这种频繁的中断极易造成施工缝处理不当,而施工缝处是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若处理不好,后期在荷载和环境作用下,裂缝极易从施工缝处萌生并扩展。在原材料运输环节,面临着巨大挑战。砂石料若露天堆放,极易受海水浸泡。

​3 港航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3.1 内在因素:温度应力主导

港航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如沉箱、码头承台)的水泥用量通常为 300-350kg/m3 ,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最高温度可达 60-75°C ,而表面受海风、海水冷却影响,温度仅 25-30C ,内外温差可达35-45°C 。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混凝土内部膨胀受表面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会引发 “温度收缩裂缝”—— 这类裂缝多为纵向或斜向,宽度 0.2-0.5mm ,深度可达50-100cm ,是港航工程最常见的裂缝类型。此外,港航混凝土的后期降温过程若速率过快(如夜间海风骤强,降温速率超 2% ),会产生 “降温收缩应力”,进一步加剧裂缝扩展。

3.2 外在因素:环境与施工协同作用

Cl⁻ 与 SO42- 的侵蚀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疏松,降低抗拉强度,使原本未贯穿的微裂缝在荷载作用下快速扩展为贯通裂缝。从化学侵蚀机理来看,Cl⁻ 能够穿透混凝土表面钝化膜,与水化产物发生络合反应,生成不致密的 Friedel 盐,破坏水泥石结构;而 SO42- 会与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钙矾石,在结晶过程中产生膨胀应力,加速微裂缝发育。某港口码头检测数据显示:受海水侵蚀 3 年后,混凝土抗拉强度下降 15%-20% ,裂缝扩展速率较淡水环境快 2-3 倍。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潮汐变动区,由于干湿交替作用加剧了侵蚀介质的渗透,裂缝扩展速率比长期浸水区域高出 40%-60% 。

​4 港航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4.1 材料优化技术:低热化与抗侵蚀适配

4.1.1 胶凝材料选型

优先选用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P⋅S⋅A42.5 ),其 3d 水化热⩽230kJ/kg ,7d 水化热 ⩽270kJ/kg ,较普通硅酸盐水泥降低 20% -25% ;同时掺加Ⅰ 级粉煤灰(掺量 25%-30% )与S95 级矿渣粉(掺量 15%-20% ),利用 “二次水化反应” 延缓水化热释放,降低内部最高温度。

4.1.2 抗侵蚀外加剂与骨料控制

外加剂:选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 ⩾25% ),减少水泥用量(每减少 10kg/m3 水泥,水化热降低 5%-8% );同时掺加阻锈剂(如氨基醇类阻锈剂,掺量 2%-3% ),在钢筋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断 Cl⁻ 侵蚀。骨料:选用花岗岩碎石(粒径 5-31.5mm ,连续级配),其线膨胀系数小( 6×10-6/c ),可降低温度收缩;细骨料采用洁净河砂(含泥量 ⩽1% ,泥块含量 ⩽0.5% ),避免海砂直接使用(若使用海砂,需经淡水冲洗至 Cl⁻ 含量 ⩽0.03% )。

4.2 施工过程控制技术:分层控温与动态监测

4.2.1 分层浇筑与振捣管控

结合港航工程施工窗口(如平潮期),采用 “斜面分层法” 浇筑,分层厚度控制在 30-40cm ,浇筑速度 ⩽2m3/min ,确保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初凝时间(一般为 4-6h)。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半径 50cm ),振捣时间 15-20s,至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为止,避免漏振或过振。

4.2.2 智能化温度监测与温控措施

内部降温:预埋 Φ50mm 冷却水管,通入 20-25°C 循环水(流量 1.5-2m3/h ),每降低 1℃内部温度需通水 24-36h;

表面保温:浇筑完成后 2h 内覆盖阻燃保温被(厚度 5-8cm ),并在保温层下铺设塑料薄膜保湿,减少表面散热速率。

4.3 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应力释放与荷载适配

4.3.1 设置抗裂构造

在沉箱、墩台等结构的转角处设置圆弧过渡段(半径⩾30cm ),减少应力集中;

沿结构长度方向每 20-30m 设置后浇带(宽度 80-100cm ),待两侧混凝土收缩稳定后(一般 28d 后),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率 0.02%-0.03% )浇筑;

4.3.2 荷载优化设计

通过有限元软件(如 ANSYS)模拟船舶靠泊、波浪荷载对混凝土的应力影响,优化结构断面尺寸:例如将码头胸墙的悬臂长度从 1.5m 缩短至 1.2m ,减少悬臂端的弯矩应力;在防波堤迎浪面设置消波孔,降低波浪冲击力(可减少 30%-40% 的冲击应力)。

4.4 养护与修复技术:适配海洋环境

4.4.1 海洋环境专项养护

潮汐区结构:采用 “蓄水养护 + 塑料薄膜包裹”,蓄水深度10-15cm ,养护期 ⩾14d ,避免海水直接接触新浇筑混凝土;离岸结构(如沉箱):出运前在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厚度 1.5-2mm ),形成封闭防水层,同时采用喷淋养护(每 2h 喷淋 1次,每次 30min )。

4.4.2 裂缝修复技术

针对已出现的裂缝,根据裂缝宽度与位置选择修复方案:

表面裂缝(宽度 <0.2mm ):采用环氧树脂砂浆封闭,涂抹厚度 2-3mm ,增强表面抗侵蚀能力;深层裂缝(宽度 0.2-0.5mm ):采用低压灌浆技术,注入环氧树脂浆液(压力 0.2-0.3MPa ),灌浆后养护 7d;水下裂缝(如码头水下墩台):采用水下环氧灌浆料,配合潜水作业施工,灌浆后采用沙袋压载固化。

参考文献

[1] 符业晃 , 代应刚 , 李泳龙 . 船闸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施工技术 [J]. 水运工程 ,2023,(10):99-103+114.

[2] 王鹏辉 , 许琼鸽 .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 建筑结构 ,2022,52(S02):1015-1018.

[3] 于占秋 . 港口航道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J]. 珠江水运 ,2025,(08):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