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刘娜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1. 淄博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 淄博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淄博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随着近些年不断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本文按照资源类型,将其分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三个类别。现选取部分典型代表项目加以分析。
(1)自然景观资源:淄博市地形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水域等景观丰富。近年来,淄博市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乡村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博山区樵岭前村通过“村企联建”开发的新业态游玩项目、淄川区东东峪村凭借村中名泉和优质民宿吸引游客等,都在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村民增收。
(2)历史文化资源: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如周村古商城、博山区的颜神古镇、淄川区的蒲松龄故居的聊斋文化、桓台县的王渔洋纪念馆的廉政思想、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鲁菜文化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民俗文化资源:淄博的乡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游客可以通过参与民俗活动、品尝民俗美食等方式,深入体验淄博的乡村文化。如沂源县大张庄镇大马峪村通过推出大锅菜和《南岩英雄民兵队》沉浸式情景剧、博山区源泉镇麻庄村依托村中首届轿顶山红叶节时机成立“四九大集”、周村烧饼制作技艺、高青的高跷、博山内画、五音戏等民俗文化都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乡村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1.2 淄博市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现状
(1)品牌培育与发展。近年来,淄博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理念,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风民俗的乡村旅游示范单位。“郝峪模式”闻名全国,成功输出到多个省市,入选 2021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蓑衣樊村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并入选世界旅游联盟优秀案例;沂源县已创成朱阿村、许村等 14 个省级景区化村庄,鲁村镇龙子峪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淄博乡村旅游品牌特色逐渐彰显。
(2)品牌宣传与推广。淄博市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微信等,发布乡村旅游宣传视频和文章,吸引游客关注。百余名村干部通过直播电商等形式宣传推广本地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来集聚人气、吸引人流。另一方面,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沂源县的“乡村好时节·万人游沂源”乡村振兴文化旅游节、博山区的中郝峪幽幽谷桃花节等,促进乡村旅游消费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吃、游、娱、购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
(3)区域联动与合作。淄博市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区域联动与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沂源县通过整合A 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化村庄、乡村精品民宿等多点位资源,串点成线,打造“一日游”“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淄博市还积极推动“四网两廊”旅游风景道建设,培育了淄川太河片区、博山池上片区、沂源阳三峪片区、桓台马踏湖片区、高青蓑衣樊片区等十余个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域,形成了“龙头引领、以片带面、全域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和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2.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开发深度不足
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游览层面,缺乏深度体验和互动性。许多乡村旅游景点仅提供简单的餐饮和住宿服务,未能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资源,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受气候和农业生产季节性影响,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异。
2.2 品牌建设特色不突出
部分乡村旅游品牌盲目跟风,缺乏对自身资源特色的深入挖掘和精准定位,缺乏鲜明的主题和特色。淄博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充分,未能将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品牌建设中,乡村历史文化转化利用有待加强。
2.3 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大部分乡村旅游点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移动网络等基础设施标准较低,离“好”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高品质的餐饮、住宿、体验项目供给不足,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度假、康养、研学等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4 资金投入与人才支撑不足
政策性奖补和配套资金落地难,在乡村旅游方面,部分区县难以保障或是投入有限,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巨大需求。此外,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大多由当地村民直接参与经营,缺乏专业培训,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及服务意识不足,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
3. 淄博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深化资源开发,提升产品品质
各乡村旅游景点应深入挖掘自身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注重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利用传统古村落的村容村貌、景观、特色产业、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设计观光体验游;利用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民俗文化,设计农事体验、特色工艺品制作等文化体验游;利用景区化村庄优良的生态环境、精品民宿、养生体验产品开展康养体验游;利用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工业遗址文化、商埠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开展以“稷下学宫”为研学品牌的特色主题研学游等。同时根据季节特点开发多样化的四季旅游产品,如冬季冰雪旅游、夏季避暑旅游等,延长旅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3.2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
各乡村旅游景点应不断挖掘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例如景观农业、精品民宿、康体养老、运动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打造主题鲜明、差异化发展、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品牌,开发一日、多日游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品牌体系。利用“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建立宣传矩阵、根据传统节日和各地民俗文化举办乡村文化节、美食节、丰收节、音乐节等节会活动,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根据《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 年)》加大对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乡村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适度。按照《关于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旅游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相关规定,从行业规范角度提升现有民宿的服务质量和卫生条件;引进知名酒店品牌,壮大星级饭店和民宿规模,推动行业集团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实现硬件升级、环境优化和服务提升,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4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保障机制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专项债、政府贴息、深化政银企合作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其次要完善土地政策。积极推动盘活存量土地支持旅游设施建设,采用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方式支持旅游相关业态发展,鼓励利用城市转型退出的工业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旅游业,利用闲置建筑物、腾退宅基地等开发文旅项目。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适应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用好“人才金政”政策,积极引进文旅领域高层次人才;加大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新技术、新业态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从业人员培训机制,打造一支与现代旅游业体系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