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
吴冬丽
扎赉特旗教育事业发展中心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意识培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生物学科因其关注生命与环境的本质特征,天然具备生态教育的学科优势。然而,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知识多以零散形式呈现,缺乏系统性整合,学生往往停留在“知道”层面,难以形成“行动自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世界、构建价值观的关键期,生态意识培养能引导学生以整体视角看待生命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学生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双重影响。例如,理解森林砍伐如何引发水土流失与气候异常,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科学认知。这种世界观将超越学科范畴,成为学生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根基,为其终身发展奠定理性底色。
(二)强化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养
生态意识培养能唤醒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的意愿。当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现实,或通过实验观察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时,会自然产生保护生态的紧迫感。这种情感体验将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设计校园节能方案等。通过生物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学生能深刻体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从而成长为具有社会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
生态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契合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探究“如何恢复本地退化湿地”等项目时,学生需综合运用生物、地理、化学知识,分析水文、土壤、物种间的关联,并提出分阶段修复策略。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生态原理的理解,更锻炼了跨学科整合信息、协作创新的能力。具备生态意识的学生能以长远眼光看待发展问题,在职业选择中优先考虑绿色产业,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生态知识网络
初中生物教材中生态相关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章节,需通过主题整合形成系统认知。例如,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多样性”等内容串联为“校园生态系统探究”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分布与光照、土壤的关系,分析鸟类栖息地选择与食物链的关联,统计不同区域昆虫种类并讨论人为干扰的影响。学生通过绘制校园生态图、制作生物多样性手册等活动,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理解。这种整合方式不仅强化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更让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复杂性,例如理解清除校园杂草可能破坏某些昆虫的生存环境,从而形成更全面的生态保护观。
(二)开展情境教学,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真实环境问题创设情境,能以直观冲击打破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知隔阂,激发其内在责任感。在“水体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受污染河流的现场照片与视频:浑浊发黑的水体中漂浮着垃圾,鱼类翻着肚皮漂浮水面,岸边藻类疯长形成厚重的绿色“地毯”,刺鼻的气味透过屏幕似乎都能被感知。配合呈现的水质检测数据显示,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数倍,化学需氧量远超安全阈值,这些数据将污染的严重性具象化。学生分组开展模拟实验,用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异味与色素,借水生植物根系过滤悬浮物,对比不同方法的净化效果。在讨论工业废水排放的长期影响时,学生意识到污染会破坏食物链、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随后,他们撰写倡议书呼吁社区改进排污设施,或设计雨水收集装置用于校园绿化灌溉,将课堂认知转化为守护生态的实际行动。
(三)组织实践探究,深化行动体验
实践是生态意识从认知到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例如,开展“校园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项目,学生首先调查班级每日产生的垃圾类型与数量,分析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的占比;接着设计分类标识与收集装置,记录两周内的分类准确率;最后探索厨余垃圾堆肥方法,将成果用于班级绿植养护。过程中,学生需解决分类标准模糊、同学参与度低等问题,通过调整宣传方式、优化收集流程提升项目效果。实践探究让学生亲历生态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体会到个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发现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能显著降低垃圾总量,从而主动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四)融合跨学科知识,培养综合思维
生态问题本质上是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需运用跨学科思维分析。例如,在“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方案”设计中,学生结合生物知识分析植被蒸腾作用对降温的贡献,运用地理知识研究城市风向与绿地布局的关系,参考物理原理计算不同材质路面的吸热差异。小组通过模拟实验比较草坪、混凝土、透水砖的表面温度,利用地图软件规划校园绿化带位置,最终提出“增加垂直绿化 + 优化通风廊道”的综合方案。跨学科融合不仅拓宽了生态问题的解决路径,更让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需要社会各领域的协同努力,例如理解城市规划中预留生态空间的重要性,培养其作为未来公民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深耕生态意识培养,不仅是对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更是为未来社会播撒绿色希望的实践探索。当课堂从教材案例延伸至真实环境问题,当知识学习转化为解决生态困境的行动,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生物学科的认知提升,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体悟——他们开始以敬畏之心观察一株草的生长,以责任之态思考一滴水的循环,以系统之维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付俊庭 .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策略 [J].亚太教育 ,2023,(24):56-58.
[2] 赖金山 . 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01):106-108.
[3] 王绩泽 , 邢宇宁 , 刘铁志 , 等 .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浅析及建议 [J]. 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2,38(0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