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银行普惠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

宗佳佳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青山湖支行 江西南昌 330000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信用风险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关乎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大局。近年来,农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等金融科技,全力打造“农银 e 贷”线上信贷品牌和产品体系,普惠零售贷款快速增长,但风险也相应积聚出现。如何在满足个人及企业资金周转需求的同时,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对银行持续开展普惠信贷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惠信贷业务风险概况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宏观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潜在风险逐步暴露,外部挑战日趋严峻。当前农行普惠信贷资产质量高度承压,不良和逾期持续攀升,且新发生不良中“三新”不良贷款不少。

普惠贷款客群基数大、分布散,金融服务使用习惯更趋零售化,银行应用掌银、网银等便捷的数字化工具触达普惠客户,提升线上精准营销助力普惠信贷业务稳存拓新。

农业银行普惠业务线上贷款产品主要包含:自助小额贷款、个人预授信贷款、惠农 e 贷等个人类和抵押 e 贷、微捷贷、链捷贷等法人类产品。线上化贷款流程有效节约了客户贷款申请时间,减少了传统信贷产品申请所需的大量资料,贷款审批速度快,减少人工干预,极大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感。线上贷款优势明显,但同样带来了风险隐患。

线上信贷业务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的客户数据及人民银行征信数据,数据信息比较片面,难以为客户精准画像。如客户的行为数据,包括社交行为数据、网络行为数据、消费行为数据等,在线上信贷产品模型的运用上不够,影响模型的准确性。普惠信贷客户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规范、缺乏合格抵押物、抗风险能力偏弱的特点,线上普惠信贷产品不良率普遍高于其他贷款,线上信贷产品风险管控任重而道远。

二、普惠信贷业务风险成因

(一)业绩观出现偏差。当前全国市场经营主体 1.8 亿户,活跃市场经营主体中有一半以上的正常经营主体已经有授用信,银行业市场竞争已经由增量竞争进入存量搏弈阶段,通俗地讲就是对优良客户的服务进入了白热化竞争的阶段。经营行在名单内客户营销遇阻后,迫于经营压力,放松获客来源把关,甚至承接了他行退出的潜在风险客户而不自知,业绩驱动,信贷审慎性不足。

(二)风险信号重视不够。总行智能风控平台、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识别系统等能够监测借款人和共同借款人的经营行为,提示他行违约、涉嫌发放高利贷、客户账户异常(冻结查封)、共同借款人信用卡逾期、企业列入被执行人等风险线索,是风险管控的重要工具。在实际执行中,部分经营行对风险线索核查工作不重视、落实不认真,预警处置流于形式,风险预警线索重视不够,把预警线索处置当作任务,未经过真实性核查即进行认定,很多客户有预警信号、无处置策略,容易错失风险化解的机会。

(三)信贷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信贷素养锤炼不够。农行基层网点客户经理对信贷基本机理、贷款“三查”要点、小微企业“三品三表一流水”等信贷专业训练不够,经过信贷客户全生命周期锤炼的成熟信贷员更是缺乏。客户经理没有掌握如何考察企业真实经营情况、融资规模或同业策略等技能,对租赁经营场所和破旧简易厂房、主要股东多次不露面、配偶明显不配合等异常情况没有“警觉”,有的对企业主偏听偏信,陷入套路被“忽悠”,风险敏锐性不够。二是存续期管理工作不到位。信贷业务“重放轻管”思想依然存在:存续期检查流于形式,管理要求未按规定落实,信贷资金监督不及时、不到位,风险预警未按规定处置,未根据存续期管理情况及时调整信贷服务方案等。

三、普惠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建议

(一)平衡好发展与风险的关系。一是牢记“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风险理念。平衡好发展与风控、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远的关系。做到没有私心做贷款,确保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二是要在全行树立良好的信贷文化。不断提升客户经理的履职能力,坚持风险底线,在全行树立风清气正的信贷文化。

(二)提升数字化工具应用水平。一是加强科技赋能,把好客户准入关口。建议充分将个贷、农户、普惠等前台部门和运营、内控等后台部门的内部数据整合利用,打破各条线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交互。加大与第三方外部数据的合作和应用,引入客户税务、公积金、司法、舆情、个人行为、消费行为、房产、车辆及个人保险、网络平台借贷行为等外部数据,不断完善数据平台,构建覆盖客户、行业、区域等多维度大数据视图。二是充分发挥烽火平台预警作用,重视各类风险信号的核实、确认、处置,客观实事求是的审核风险信号是否属实,并及时作出有利于我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对和处置措施,将烽火平台线索处置情况纳入专项考核。三是加强传导力度。加强对线上贷款资金用途的管理和跟踪监测,做好贷款用途管控,严禁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股市、购买理财等领域,重点排查信贷资金用途虚假、向空壳企业发放贷款等情况。通过“线上 + 线下”结合的贷后管理形式,按照监管要求穿透和跟踪贷款资金支付和使用,防止资金挪用或进入高风险领域,严防中介风险。

(三)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贷后管理水平。一是加强贷后考核。针对贷后管理人员,出台线上贷款专项考核方案,设置频次指标、质量指标、成效指标以及重大事项报告机制,严格奖惩。二是加强贷款存续期管理。贷后检查是信用风险防控的“持续动态监控”,要坚决杜绝“重放轻管”错误思想,引导客户经理树立既要发放贷款,更好管好贷款、收回贷款管理理念,要确保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做到“户户有人管、管户管到位”。经营行层面,要求管户经理在客户贷款到期前 1 个月通知客户还款时间和还款金额,并了解客户经营情况和还款能力以及意愿。还款日或结息日前3 个工作日应监测客户账户资金并提示客户将足额资金存入我行,逐个客户落实能否正常还款,对提示过程中发现风险信号的,管户经理应及时向支行报告,落实风险化解方案。三是加强信贷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对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经营行管理层等信贷从业人员,应实行持证上岗,分级分类管理,做哪类信贷业务就必须持有相应岗位证书,以考促学;加强信贷业务骨干跟班培养,把跟班培训作为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培养信贷后备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自学、集中学、向上级行学等各种手段,不断提升从业技能。优选从事过信贷业务,并且在从事信贷期间成绩优良、资产质量管控有力的人员从事信贷审查,对经营行要视情况增配专职风险管理人员,提升审查队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