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思考
唐孝华
洞口县杨林镇人民政府 省市:湖南省邵阳市 邮编:422300
姓名:唐孝华
出生年月:1986.6.20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湖南洞口
学历:大专
职称: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森林经营与培育
摘要:森林经营分类是森林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其核心在于根据森林的功能、类型和经营目标进行科学划分,从而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本文主要探讨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思考等相关问题,希望通过科学讨论,推动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关键词:森林经营分类;森林培育;思考探究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要注重动态适应性技术,有效开发随气候变化调整的培育方案,根据各个地区森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分类与培育,分层设计与因材施教,实现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双重保护。还要进行国际合作与标准化,有效借鉴德国近自然林业经验,推动全球分类体系衔接,注重人才与科技投入,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优化管理流程。
1森林经营分类的思考分析
1.1森林经营分类的现状
当前国际主流分类体系,主要以功能为主导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分类框架,将森林分为生产林、保护林和社会服务林等。近年来强调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如碳汇林、水源涵养林等,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更为突出,从而实现多目标协同,如欧盟的“近自然林业”理念,强调生态与经济目标的平衡。当前我国的森林经营分类制度,主要中国将森林划分为生态效益优先的公益林和经济效益主导的经济林,并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
根据细化分类,部分省份根据区域特点进一步划分,如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风景林等,但是当前也存在的普遍问题,如分类标准不统一,国际间、区域间分类体系差异大,数据可比性差等问题。而且出现动态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原有分类可能无法适应新需求,且技术手段滞后,部分地区仍依赖传统调查方法,缺乏高精度遥感与GIS技术的整合。
1.2森林经营分类的主要方法
森林经济分类可以按主导功能进行分类,以木材、非木质林产品生产为主的生产林,需注重轮伐周期和可持续采伐;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公益林就需要限制采伐,如自然保护区、水源林等,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如农林复合经营、城市森林等。还可以按照经营目标分类,落实保护性经营,并针对濒危物种栖息地或脆弱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进行集约化经营如人工速生丰产林,通过高投入实现短期经济收益,模仿自然演替过程,兼顾生态与生产功能。
同时,注重按森林类型与演替阶段分类,实现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科学构建,实现天然林注重保护与恢复,人工林侧重高效经营,按森林发育阶段,如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等制定差异化管理措施。还要注重按照经营强度分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对粗放经营,进行低干预并依赖自然更新,适用于生态敏感区;中等强度经营,实现定期疏伐、补植,平衡生态与产出;而高强度经营,如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需配套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按权属与政策导向分类,实现国有林、集体林、私有林等的分为,对不同权属对应不同的经营模式与政策支持,对保护等级也可以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差异化管控等。
,1.3现代技术驱动的分类方法
一方面,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无人机进行森林类型识别、健康监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与功能区划,构建大数据与模型模拟,通过生态模型如森林生长模型、碳循环模型等,预测不同经营策略的效果,基于人工智能进行多目标优化分类。还要注重社区参与与本土知识融合,在热带地区,结合原住民的传统知识划分“社区森林”,实现文化与生态保护双赢。另一方面,注重未来发展方向,构建动态分类体系,建立可随环境变化调整的分类框架,实现多尺度整合;并从全球标准到区域细化方案的衔接,还要进行智能化决策,结合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分类监测管理的闭环,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分类经营落地。
2森林培育的思考分析
2.1森林培育的现状
2.1.1技术发展水平
科学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当前森林培育技术已从单一造林向多元化发展,既保留天然更新、人工更新等传统方法,又融合了生态再建、激光砍伐、精准灌溉等现代技术。例如,激光技术可精准控制采伐范围,减少对生态的干扰,还要进行种苗选育突破,通过遗传基因研究和杂交育种,我国已培育出抗逆性强、生长效率高的树种如小叶杨、油茶新品种等,并建立了种苗繁育技术体系,提升了森林资源的基础质量。还要进行生态经济林创新,推广“林农复合经营”、“林下经济”等模式,结合碳汇功能提升,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1.2区域差异与挑战
一方面,当前国内进展与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但部分区域仍存在苗木存活率低、病虫害频发、管理粗放等问题,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技术应用滞后。还要进行国际对比,欧美国家在集约化经营,如短轮伐期工业林和近自然林业方面经验丰富,而我国在技术标准化、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上仍有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出现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技术应用不均,部分地区依赖传统方法,智能化监测普及不足;而且生态与经济矛盾较为突出,过度追求速生丰产导致地力衰退,单树种种植加剧病虫害风险,还出现政策与人才短板等问题,使得基层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2.2森林培育的主要方法
2.2.1注重定向培育
先按照功能划分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促进更新如封山育林、疏伐调控等;商品林要采用集约化经营,如杨树大径材精准灌溉技术,提升木材出材率至55%以上。并按演替阶段进行科学管理,针对幼龄林、成熟林制定差异化的抚育策略,如目标树保留、干扰树清除。
2.2.2技术创新与科技驱动
首先,注重智能化监测,利用遥感、物联网实时监控森林健康,结合AI模型优化病虫害预警,如松材线虫病防治新药剂的应用等。其次,进行精准培育技术,实现水肥调控,通过滴灌和智能施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节水70%,人工投入减少80%,还要进行基因编辑并挖掘抗逆基因如耐旱、抗虫等,培育适应性更强的树种。
2.2.3管理措施优化
森林育苗管理需要进行标准化催芽、容器育苗技术,确保种苗质量;推广订单式生产,匹配生态工程需求。还要进行科学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例如,实现生物、化学、物理等的防治,并引入天敌如寄生蜂等控制虫害,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在病虫害高发期选择性用药,同步使用诱捕器等物理手段。同时实现防火与灾害应对,建立“监测预警扑救”一体化系统,预警技术已实现100%精准防控,还要进行政策与社区参与,运用政策支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推进乡土树种良种审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还要进行社区协作,推广“近自然经营+社区共管”模式,结合原住民知识保护生物多样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经营分类需兼顾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核心目标是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通过分类经营、技术创新和政策协同,有望实现森林质量与效益的全面提升。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融合、政策创新和社区参与,构建适应性更强的分类管理体系,落实森林培育技术从粗放型向精准化、生态化转型,有效实现平衡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梅路俊.辽宁省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策略探讨[J].温带林业研究,2023,6(03):96-98+102.
[2]王刚.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分析[J].新农业,2023(18):46-47.
[3]孙术桓.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思考[J].河南农业,2023(02):24-26.
[4]曾利琴.森林经营分类的基本原则及森林培育建议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