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旅行足迹视角宣传与发展辽宁省旅游业的路径研究
甄梓鑫 张燚霖 宋思邈 张彧诚 郑炜舰
沈阳城市学院
引言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通过“文体旅融合”战略实现了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2024年,辽宁省接待游客6.5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300亿元,提前完成“三年倍增”目标。然而,如何进一步挖掘区域特色、优化游客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以“旅行足迹”为主题,提出了发展辽宁省家乡旅行的策略,包括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开发智慧旅游平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培养专业旅游人才。研究表明,通过有效利用旅行足迹,可以提升游客体验,促进辽宁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辽宁省文旅资源禀赋,探讨通过主题线路设计、文化体验深化及生态效率提升等路径,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一、辽宁省旅游资源禀赋与市场现状分析
辽宁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为发展家乡旅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辽东湾的碧海蓝天到长白山的巍峨壮丽,从本溪水洞的神秘莫测到盘锦红海滩的绚丽多彩,这些自然奇观无不吸引着游客的目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辽宁省的自然景观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的机会。
(一)资源禀赋:多元融合的文旅基底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满清文化的发源地,辽宁省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辽宁悠久的历史,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满族文化的机会。此外,辽宁省还有许多红色旅游景点,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为游客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辽宁省旅游资源呈现“山海联动、文化多元”的特点:
1.自然景观:从渤海湾的G228国道滨海自驾线路到辽东的枫叶走廊,从长山群岛的海洋生态到本溪五女山的山水奇观,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2. 文化遗产: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明、沈阳故宫和奉国寺等古建筑群,以及抗联遗址、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构成多层次的文化吸引力。
3. 文体旅融合新业态:如大连熊洞街的科技互动、鞍山户外乒乓球赛等,展现了“文旅+体育”“文旅+科技”的创新潜力。
(二)市场表现:高速增长与结构优化
2024年辽宁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9%,入境游增长49.55%,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活力。政策推动下,640个文体旅融合项目落地,20条国家级精品线路与20余个旅游品牌形成矩阵效应,如G331边境旅游联盟串联东北边疆风情,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二、旅行足迹的理论框架及其在辽宁的实践
开发智慧旅游平台是利用旅行足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游客的旅行足迹数据,可以构建一个集信息查询、线路规划、门票预订、导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还能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此外,智慧旅游平台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推荐,提升游客的体验满意度。
(一)旅行足迹的内涵与功能
“旅行足迹”不仅指游客的物理活动轨迹,更强调通过主题化、场景化的线路设计,将资源转化为文化叙事与经济价值。其核心功能包括:
1. 资源整合:通过线路串联分散景点,形成规模效应;
2. 体验深化:以故事化场景增强游客参与感;
3. 生态平衡:通过科学规划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辽宁省旅行足迹的实践案例
1. 自驾游线路:G228环渤海“山海传奇”
G228国道沿线的滨海自驾游线路,整合了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大连金石滩等景点,成为国家级精品线路。该线路通过差异化收费政策与加油优惠,激活了自驾游市场。
2.文化遗产线路:红山文化与古建探秘
牛河梁遗址与奉国寺通过数字化展示(如《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融合)提升吸引力,2024年博物馆文创收入达1.47亿元,实现“静态遗产”向“活态体验”的转化。
3. 红色旅游线路:革命精神传承
依托抗联遗址、辽沈战役纪念馆等资源,辽宁省开发了“红色记忆之旅”,通过沉浸式演艺与研学活动,将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吸引年轻游客。
4. 四季主题线路:全时全域覆盖
“春季赏花观鸟、夏季避暑踏浪、秋季赏枫自驾、冬季冰雪温泉”的四季主题设计,有效平衡淡旺季客流,如本溪枫叶节与辽阳弓长岭滑雪场的联动,形成全年无休的旅游生态。
三、基于旅行足迹的辽宁省旅游发展路径
(一)深化文体旅融合,打造主题化体验
1. 文化IP开发:利用《黑神话:悟空》等热门IP与实景结合,推动“影视+旅游”模式;
2. 体育赛事赋能:如铁岭莲花湖马拉松的“流水席”补给、鞍山户外乒乓球赛,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旅游消费。
(二)创新消费场景,激活市场末梢
1. 县域经济支撑:培育桓仁、喀左等文化旅游强县,发展民宿经济与非遗体验;
2. 城市微景点建设:沈阳方城、大连东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通过沉浸式演艺与夜间经济提升吸引力。
(三)拓展入境市场,构建开放高地
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发邮轮旅游、边境跨境游等产品,加强与日韩的文旅合作,打造东北亚旅游枢纽。
(四)强化生态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借鉴《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生态效率研究》,推广绿色交通(如旅游大巴差异化收费)、限制景区承载量,并通过碳足迹测算优化线路设计,平衡开发与保护。
(五)数字化赋能,提升服务品质
1. 智慧旅游系统:通过12345热线与大数据分析精准响应游客需求;
2. 新媒体营销:联合抖音等平台推广“网红打卡地”,2024年实现线上消费12亿元。
四、结论与展望
辽宁省通过旅行足迹的精细化设计,已初步实现“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的品牌升级。通过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开发智慧旅游平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培养专业旅游人才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辽宁省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家乡旅行的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辽宁省应该持续创新,充分利用旅行足迹数据,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文旅+百业”融合,培育邮轮游艇、海岛民宿等新业态,并借助生态效率研究优化资源配置。预计到2025年,辽宁省游客接待量将增长8%,旅游收入突破7000亿元。通过持续创新与生态保护双轮驱动,辽宁有望成为全国文体旅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区。
参考文献(根据引用编号对应网页内容)
1. 辽宁省文体旅产业“闷声发大财”(腾讯新闻,2025-02-17)
2. 辽宁:持续打造新的文旅经济增长点(腾讯新闻,2025-02-13)
3. 《基于生态足迹的辽宁省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原创力文档,2024-12-07)
4. 简论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原创力文档,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