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流量时代好记者的气质怎样养成

作者

颜雪娇

第十师融媒体中心

一、引言:流量浪潮中的职业叩问

当一条短视频的播放量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当 “标题党”与 “深度报道” 在传播场域中角力,新闻记者的职业身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从的演播厅到连队牧区的采访现场,从电视新闻的固定机位到短视频的手持拍摄,十余年间的职业轨迹恰与媒体融合的深化历程相重合。这种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全链条实践,让 “好记者的气质” 这一命题有了更具体的注解 —— 它既不是对 “铁肩担道义” 的传统执念,也不是对流量数据的盲目追逐,而是在技术变革与价值坚守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的能力集合。

新闻学课堂上习得的 “真实性原则”“客观报道准则”,在电视摄像的取景框里转化为捕捉细节的敏锐,在短视频的文案框里升华为精准表达的克制。这种职业气质的养成,本质上是新闻从业者在时代浪潮中完成自我建构与重构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个人实践案例,解码流量时代好记者气质的养成逻辑,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成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传统新闻实践:专业气质的根基筑牢

(一)电视新闻生产中的 “工匠精神” 培育

2013 年进入第十师新闻中心担任摄像记者时,前辈记者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镜头不会说谎,但会选择性沉默。” 这句话成为职业初期的行为准则。在拍摄团场秋收新闻时,为了呈现职工的真实状态,曾连续三天跟随收割机作业,在颠簸的驾驶室里练习稳定持机,只为捕捉到麦芒上的晨露与职工额头汗珠的特写镜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恰是传统媒体时代专业气质的核心 —— 用客观记录消解主观偏见。

担任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期间,直播连线中的突发状况成为锤炼临场应变能力的试金石。这种经历让 “现场意识” 从书本概念转化为肌肉记忆,也理解了出镜记者的气质不仅在于镜头前的从容,更在于对新闻现场的敬畏。十年的电视新闻实践,培养的不仅是构图、用光、写作的技能,更是 “慢工出细活” 的职业耐心 —— 这种耐心在后来的流量时代,成为抵御 “速成化” 传播诱惑的重要定力。

(二)新闻专访中的 “倾听能力” 锻造

2021 年转型为文字记者后,系列人物专访栏目《南疆驻村第一书记》的采写经历,对 “提问的艺术” 有了深刻领悟。采访第一书记时,最初习惯于准备标准化问题清单,却发现对方在预设框架里始终保持官方表述。直到某次放弃提纲,转而询问 “您女儿在视频里总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受访者的眼眶瞬间湿润,打开了关于责任与牵挂的话匣。这次经历揭示了好记者的重要气质:放下预设的 “传播者姿态”,以平等视角建立情感联结。

在撰写深度报道时,对信源的交叉验证成为必修课。采写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专题时,同时采访了连队 “两委”、种植户、专业技术人员三类对象,用三个月时间跟踪记录土地流转全过程,最终形成的万字报道中,每个数据都标注了双重信源。这种专业训练塑造的 “求证本能”,在信息碎片化的流量时代更显珍贵 —— 当短视频平台上的 “现场新闻”层出不穷时,对信源真实性的追问能力,恰是区分专业记者与业余拍客的核心气质。

三、新媒体转型:复合气质的动态生成

(一)短视频创作中的 “跨界思维” 养成

2018 年融媒体中心成立后,开始涉足短视频创作,面临的首个挑战是语言体系的转换。报纸新闻中 “本报讯” 式的严谨表述,在抖音平台遭遇 “播放量不过千” 的冷遇。在制作《走进边境警务站》系列短视频时,最初沿用新闻专题的叙事逻辑,效果不佳。直到尝试用 “民警的一天 vlog” 形式,以 “凌晨三点的泡面是什么味道” 这样的生活化视角切入,单条视频播放量实现突破。这种转变让笔者意识到:流量时代的传播气质,不是放弃专业标准,而是找到专业内容与大众话语的契合点。

短视频的 “短平快” 特性,倒逼出 “秒级叙事” 能力的提升。在撰写《戈壁大棚里的草莓熟了》文案时,笔者经历了从 300 字到 80 字的十次修改,最终用 “零下 20 度的戈壁,藏着一颗 30 度的草莓 ” 这样的表述,既保留新闻要素,又具备传播张力。这种文字压缩能力的背后,是对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好记者需要成为 “精准传播的翻译者”,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能快速感知的信息符号。

(二)技术赋能中的 “媒介素养” 重构

从摄像机到手机,从线性编辑到非线性剪辑,技术工具的迭代推动着职业气质的拓展。在制作《走阿禾公路 遇见别克多可》时,我同时承担出镜、拍摄、配音、多角色,这种 “全能型” 工作模式,培养的不仅是技能复合性,更是 “用户思维”—— 在剪辑时会下意识地预判观众在哪个节点可能划走,从而在关键信息处设置视觉钩子。

但技术赋能的边界始终需要警惕。某次报道居民住上保障性新闻的时候,团队曾考虑用 “摆拍搬新家” 的方式增强视觉效果,最终被我否决。取而代之的是连续三天蹲点拍摄,记录居民搬迁的的真实场景。这个决策印证了一个认知:新媒体技术是增强表达的工具,而非替代真实的手段。好记者在流量时代的重要气质,在于既善用技术赋能,又能守住技术伦理的底线。

四、价值坚守:职业气质的内核锚定

(一)从 “传播者” 到 “对话者” 的身份转型

主持电视新闻栏目时,镜头前的 “权威感” 曾被视为职业气质的象征;而在短视频出镜时,逐渐发现 “亲和力” 背后的沟通价值。这种转变揭示了流量时代的职业智慧:好记者的气质不在于维持专业光环,而在于建立平等对话的传播关系。

(二)流量迷雾中的价值判断力

多年的新闻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在新疆这样的多民族地区,好记者的气质更体现在对 “多元文化共情” 的把握上。采访哈萨克族牧户转场时,我们不仅记录迁徙过程,更通过学习 “阿肯弹唱” 等民俗知识,理解转场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种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流量时代尤为珍贵—— 它让新闻超越简单的信息传递,成为促进理解的桥梁。

五、结论:气质养成的三重逻辑

回顾从新闻学学生到融媒体记者的成长轨迹,流量时代好记者的气质养成呈现出清晰的递进逻辑:传统新闻实践奠定 “真实性为生命线”的专业根基,新媒体转型培育 “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 的复合能力,而价值坚守则构成抵御流量异化的核心锚点。这三重逻辑的互动,形成了动态平衡的职业生态系统。

的工作经历印证了一个规律:好记者的气质从来不是静态定型的,而是在时代变革中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当电视镜头的严谨、文字报道的深度与短视频的灵动在职业生命中交融,最终沉淀下来的,是对 “为何而传播” 的清醒认知 —— 在流量的浪潮中,始终保持对人的关注、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坚守,这或许就是好记者气质最本质的养成密码。

参考文献​

[1] 方师师。算法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与重构 [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 (05):5-21.

[2] 陈昌凤。媒介融合中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身份与专业实践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 喻国明。传播学引论(第三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4] 张征。新闻采访教程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5] 彭增军。媒介伦理与法规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