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播音主持创新叙事策略与情感传达的路径探讨

作者

王炎冰

拉萨市融媒体中心

引言

在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已成为连接媒体与受众、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关键纽带。当前部分播音主持实践仍存在叙事模式固化、情感表达悬浮的问题,如何突破传统叙事框架束缚、找准情感传达切入点是播音主持亟需探讨的问题。文章对播音主持创新叙事策略与情感传达的路径进行探讨,为提升播音主持传播力、引导力提供参考。

一、播音主持创新叙事策略的路径

(一)创新叙事形式,提升节目代入感

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为播音主持创新叙事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播音主持应突破“镜头前坐播”的固定场景,结合节目主题、内容为受众搭建沉浸式的叙事场景,以此提升受众观看节目的代入感。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非遗里的中国》就采用主持人户外行走的叙事形式,节目中主持人走进街头巷尾、非遗传承地“边走边说”,动态叙事通过镜头语言将非遗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故事,受众观看节目时仿佛置身现场,极大提升了节目叙事的代入感。除此之外,打造互动式叙事也是播音主持创新的重要方向,在新媒体平台中播音主持可通过弹幕互动、选择分支等形式创新叙事形式,如在直播报道新闻时主播主持可根据弹幕中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来调整叙事内容,如此主播主持叙事能够增强受众参与感。

(二)拓展叙事视角,让叙事更贴近生活

传统播音主持多以媒体视角展开叙事,这种视角公信力较强但易与受众产生距离感,播音主持创新叙事视角需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如此播音主持节目叙事能够更贴近生活、更有温度。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强调用普通人的故事承载宏大主题,如主持人在报道乡村振兴的相关节目时可以乡村教师、返乡创业青年、农民生活等为切入点,这种贴近受众日常生活的切入点更容易引起受众兴趣。在报道中主持人应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如乡村教师如何在简陋环境中教学、创业青年如何突破困难等,如此主持人能够让宏大的新闻主题通过个体叙事落地,这样的新闻内容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

(三)把控叙事节奏,提升内容吸引力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传统播音主持的节奏已难以留住受众,主持人创新叙事节奏需根据内容类型与平台特点采用弹性化的节奏设计,如此主持人能够通过快慢结合、张弛有度的调整提升内容吸引力。对于新闻资讯类内容主持人可采用快节奏切入与重点慢解读的叙事模式,如央视新闻在抖音平台发布的《主播说联播》就用时长 1-2 分钟的短视频快速梳理热点新闻,其叙事节奏紧凑、信息密集,这样的叙事形式契合了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

二、播音主持创新情感传达的路径

(一)定位情感基调:紧扣内容内核

情感基调是情感传达的基础,播音主持的情感基调需与内容主题、受众需求高度匹配,如此主持人能够避免“为了抒情而抒情”的错位问题。同时,主持人还需要注重情感基调与新闻主题的匹配问题,若主持人在严肃的时政新闻播报中采用过于活泼的情感基调会显得不庄重,若主持人在轻松的内容中采用严肃的情感基调则会让受众感到压抑。情感基调定位需要遵循“两个匹配”的原则,一是内容与主题相匹配,主持人的语言、语调等表达情感倾向的元素需要与新闻主题相匹配。二是情感基调要与受众需求匹配,如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播音主持内容情感基调应更活泼、亲切,针对中老年群体的播音主持情感基调应更沉稳、接地气。

(二)递进情感层次,促进情感共鸣

情感传达不是一蹴而就的,主持人在节目中需要通过层次递进的设计让情感逐步深入,如此受众在观看节目时才能产生情感共鸣,若主持人跳过铺垫直接“煽情”会让节目情感显得突兀、虚假,甚至引起观众方案。主持人在递进情感层次的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铺垫事实,该阶段主持人需要用客观内容奠定情感基础,如在报道抗震救灾的相关事迹时主持人可客观介绍消防救援人员、解放军战士连续工作几天、每天只睡几小时等事实,如此观众能够通过事实了解人物付出。第二阶段为细节触动,主持人可通过披露新闻细节引起观众情感波动,如解放军战士在救援时和妈妈承诺过几天就回家,挂电话后又马上投入工作中,这种细节更容易触动观众内心。第三阶段为升华价值,该阶段能够将观众的个体情感上升到普遍价值,主持人在该阶段应引导观众思考,如“正是有无数这样的解放军战士,人民群众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侵害”,如此主持人能引导受众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

结束语

在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叙事策略与情感传达的创新本质上是对“如何让播音主持更贴近受众、更有传播力”问题的探索,叙事形式创新能够使播音主持内容更易被受众接纳,情感传达创新更容易让播音主持回归“以情动人”的本质,创新叙事与情感传达二者是相互渗透、协同共生的整体,二者的结合能够让播音主持节目既有形式又有内容。

参考文献

[1] 何昶 . 信息时代播音主持的语言运用技巧 [J]. 记者观察 ,2025,(08):65-67.

[2] 詹琸 .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播音主持创新路径探究 [J]. 西部广播电视 ,2023,44(06):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