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陈述 杨茜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641100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2 年 7 月 , 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做出重要指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土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对于提升当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持续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自信”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全党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系统性思想引领的重任。高职院校学制较短,除去实习时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由此出现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如何贯彻落实“文化自信”的问题,而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当地地方特色文化则是当前破局的有效举措。以地方文化视角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的缺点。
(二)积极落实大思政课建设与职业教育目标任务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当地高职院校“ 大思政课”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有利于校内外多元育人主体协同配合。同时,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体现了《职业教育法》的要求。《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而地方文化蕴含着大量素材资源,高职院校只有牢牢扎根地方,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大思政课建设与职业教育双重目标。
(三)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与实践性。
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鲜活的表现形式和天然的亲和力,能让思政课更加接地气。让学生近距离感知社会实践,既能充实思政课教学资源、延展思政课教学环境、提高思政教育教学实效,又能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助力当地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地方高职院校以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为己任,每年毕业生中会有很大一部分留在当地工作,所以在思政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从地方特色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自己的青春活力。
二、内江地方特色文化在高职院校“ 大思政课”中的价值元素
内江,被称为“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内江人文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其中,以张大千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范长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曾达一为代表的“糖业文化”,便是内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以张大千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张大千,内江市资中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曾称赞其“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自学画以来,秉持着刻苦学习的奋斗精神,早期专注临摹中国古代名画,学习古人绘画技巧,后来常年旅居海外,通过与其他国家地区艺术的交流与碰撞,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开创了泼墨与泼彩。通过不懈努力,张大千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特别是为了提升对中国古典绘画的认知,张大千曾在敦煌莫高窟呆了三年,临摹了276 幅壁画,每天深入洞穴临摹学习,早上干干净净的进去,晚上出来的时候已是蓬头垢面,经常是小画数日、大画经月,“一头青丝进敦煌,须发染霜回四川”正是对他三年敦煌经历的生动写照。正是靠着终生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态度与作风,让他在绘画领域之外也有着独到的建树,如书法、美食方面,直到现在,内江还有一道张大千所创的美食—大千干烧鱼。这些都成为了大千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今人学习和传承。
(二)不改初心、勇担使命:以范长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范长江,内江市东兴区人,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18 岁的范长江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成为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区记者,真实报道了红军长征。抗战爆发后,他是前线所有记者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向全国揭示西安事变真相和报道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9 年 5 月,范长江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创办党领导的《华商报》,向全国人民传达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解放战争时期,他主持新华总社和延安《解放日报》的工作,跟随毛泽东主席辗转陕北,成为伟大胜利的见证者。新中国成立后,范长江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继续投身新闻事业,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路走来,范长江始终坚守初心,担负复兴的重任。在国家民族最艰难的时候,他坚持真理,矢志不渝。中国共产党的名字,因为他的呼号,永远印刻在一篇篇新闻报道之中,熠熠生辉、经久不衰。
(三)拼搏奋斗、敢为人先:以曾达一为代表的“糖业文化”
曾达一,福建长汀县人,于 1716 年将福建家乡的甘蔗和制糖技术带到内江。曾达一家族在内江龙门镇尝试种植福建甘蔗,经过不断地努力,在当地开设糖房,慢慢扎下根来,由此开启了内江300 多年种蔗制糖的历史。民国初年,曾家糖坊最多达到1000 余家,沱江两岸出现了“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的盛景。由此,内江获得了“甜城”的美誉。
“甜城”这张名片真正体现出它的意义,却是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抗日战争爆发,沿海产糖大省相继沦陷,国际通道又被封锁,作为生活必需品和战略物资的糖出现严重短缺,“甜城”内江由此撑起了抗战的生命线。内江人发扬“牛拉磙子榨糖,铁锅熬糖”的传统土法,昼夜不停加紧生产,保证了抗战的需要。如在 1937 年,内江地区产糖量占全川的 68% ,全国每五斤糖就有一斤是内江熬出来的。此外,内江以产糖剩下的废蜜和漏水为原料制作酒精,兴办了 30 余家酒精工厂,酒精产量占到了全国的 1/4 左右,动力酒精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能源。
由此可见,内江“糖业文化”在绝境中迸发智慧与坚韧,更是以平凡之力托举民族危亡的担当。
三、内江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丰富思政教育内容。[3] 地方高职院校根植于地方,学生亦在当地求学生活,地方特色文化对于学生思想引领当然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当前“大思政课”视域下,将内江地方特色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 , 是当前推进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由此,地方高职院校应基于地方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 加强对内江文化的挖掘,整合地方文化教育资源 , 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 将内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持续培育师资力量,构建内江地方文化的思政教育体系 , 使地方特色文化与思政教育互融互促。
(一)深挖文化内核,丰富教学内容
地方文化并不是静止悬空的产物,其本质是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流、交往中实现的选择性交融的结果。[4] 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具体反映和生动体现,将地方特色文化引入思政课堂,首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找到适合的切入点,确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内容相契合。比如,通过了解范长江的生平和个人经历并结合其在新闻领域做出的贡献,可以将长江文化定位于当地的红色文化,并将其升华为坚定初心跟党走、为国为民赤子心等思政内容。在完成对地方特色文化价值的提炼和升华之后,再根据高职院校不同思政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运用到具体课程章节的教学之中。
(二)开展实践调研,营造文化氛围
例如,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民主民主革命的内容,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范长江的故事,带领同学们穿越历史回到苦难的旧中国,讲解范长江如何通过自己的笔救国救民,真真切切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与不易,自觉继承范长江的革命精神。同样在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讲到“爱国”,也可以列举范长江的例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理念,成为一名坚定的爱国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与践行者,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地方特色文化的引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案例的枯燥乏味,同时也学习和传承本地的红色历史与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思政教育要从课堂延伸到校外实践活动之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高职院校可与当地文化场馆、红色基地加强合作,将其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强化地方特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例如,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张大千美术馆、张大千故居,了解张大千的成长经历、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核,充分感受大千文化的恢弘和魅力。参观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同学们围绕此次思政实践活动展开互动式研讨,抛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适时引导和总结。通过实地走访和讨论,使大千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大千艺术文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自觉向张大千学习并传承其严谨的治学精神,从而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入行[5]。此外,范长江纪念馆、内江糖业历史博物馆也是了解内江红色文化、糖业文化的重要实践基地和平台。
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还体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首先,高职院校可围绕学生主要生活场景,将内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规划之中,在学校广场、教学楼长廊、宿舍过道等布置内江元素,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内江文化魅力。然后,高职院校可在校园内对内江文化进行宣传和引导,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学校官网、公众号等方式,讲述张大千、范长江、曾达一的故事,让内江文化以更加平和自然的方式融入学生生活之中。最后,高职院校在举办日常文艺活动和社团比赛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内江地方文化元素,激发学生了解内江文化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彰显“文化自信”。
(三)创新师资选育,提升教育质效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政治理论能力较强,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课堂教学工作 , 对于地方文化的情况缺乏了解 , 即便部分教师能在思政课堂上引用一些地方文化案例,由于缺乏对地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导致学生对所举案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更不必说在思政教育中真正落实文化自信的要求。因此 , 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思政教育现状 , 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江文化培训方案 , 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开展内江地方文化调研 , 实地走访内江各文化展馆、红色基地、革命遗址,了解当前内江地方文化发展现状 , 切实发挥地方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同时,教师要自觉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在集体备课会上分享教学经验,探讨将内江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方法,进一步深化内江地方特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深度。
除了组织教师们走出去,高职院校也可以积极开展请进来,搭建校内外交流平台,组织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和文化论坛。具体来说,内江本地有着大量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宣传、讲解的专业人员 , 如张大千博物馆、范长江纪念馆的讲解员等 , 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这些人员到校开展专题培训和宣讲。作为长期与内江地方文化打交道的一线人员,他们能够原滋原味地还原内江地方文化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讲实讲细文化内核和气质,有利于思政教师进行现场交流与探讨,领悟地方文化精神实质,丰富内江本地文化知识积累。
(四)构建教育体系,联动凝聚合力
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内江地方特色文化,还需要对内江现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整合,大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地方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与策略,把思政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符合地情校情学情的地方文化思政教育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应对现有思政教育体系进行思考和规划,对课程体系、形式、方法等进行创新和重塑,培养和储备专门地方文化研究人才,鼓励教师开展地方文化相关课题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当地教育部门、社科联等组织的地方文化研究课题,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费,在体制机制和经费上保障内江地方文化顺利融入本校思政教育体系。然后,高职院校可尝试开发思政活页教材,条件成熟后编写地方文化校本教材。但若由某一高职院校单独开展编写,限于师资力量、资料收集、研究范围等不足,开发出来的教材质量往往不高,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各院校之间可以整合资源,尝试建立思政教育共同体,合作开发地方文化教材。最后,高职院校构建地方文化思政教育体系,需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应积极走出校园,与当地各宣传文化单位开展合作,如市委宣传部、市方志办、市文化馆等部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资源优势。同时高职院校可组织师生走进社区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内江地方特色文化,讲好内江历史文化故事。
参考文献:
[1] 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EB/OL].(2019-03-19)[2021-02-21].
[2] 刘云山 . 在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 10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J]. 新闻战线 ,2009(12):1-3.
[3] 李文斌 , 武文 . 类型教育属性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生成与构建 [J].教育与职业 ,2020(9):72-77.
[4] 王一萍. 浅谈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J]. 科学与财富,2015(12):104.
[5] 谭伟,徐莉. 浅谈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路径研究[EB/OL].(2022-09-02)[2022-11-20].2023 年度校级一般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内江地方文化在我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编号:Nwjyy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