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究
陈丽 于娜 靳晨聪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关键力量,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职业本科院校承担起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产业学院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成为联系教育与产业的纽带。本文针对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的创建路径展开探究,探寻其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运行机制,助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分析
(一)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特点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发展有显著特点,其一,定位精准化,贴近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产业链、创新链来设置专业群,创建起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二,合作多元化,创建起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格局,合作方式包含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做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其三,管理扁平化,产业学院大多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这样的治理结构,精简决策流程,加快对市场变动的反应速度。其四,培育应用型人才,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塑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重视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并重,巩固实践教学并加强岗位能力培训。其五,评价多维化,创建校企双元评价体系,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考量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质量以及企业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下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创建遭遇不少难题和挑战,一是体制机制阻碍较为明显,多数产业学院依靠学校二级学院运作,没有独立法人身份及办学自主权,造成决策效率偏低,校企双方责任权利界限不清,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使得合作热情受到打击,而且缺乏推动企业加入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政策,致使企业投入意向不强。二是,办学品质良莠不齐,一些产业学院流于形式,校企合作浮于表面,企业参与程度低,资源投入少,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相脱节,课程更新跟不上技术革新速度,很难跟上产业发展变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滞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的制度不健全,从而影响到人才培育质量。三是长效发展机制缺位,产业学院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大多依靠领导个人推动或者短期项目扶持,评价标准不科学,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校企合作不深入,不能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水平低,产教融合生态没有形成起来,这些问题影响到产业学院创建效能的发挥,要找出新的解决办法。
二、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一)体制机制创新路径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要实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治理结构革新,首先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法人治理结构,创建起由政府机关、行业组织、企业代表、学校管理者所组成的董事会或者理事会,赋予它们决策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做到治理主体多元化和决策科学化;其次形成“校企双主体”管理运作体制,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置专门的管理团队,界定产业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自主运用的范围,精简审批流程,提升管理效率;第三,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制订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计划,明确校企双方在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权责划分和利益分配比例,保证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和持续投入。第四,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创建产业学院专项发展基金,采用校企共同出资、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投入方式,并明晰资金用途及监管职责;第五,塑造动态调节机制,按照产业发展走向和人才需求变动情况,定期评估产业学院运作成果,及时调整合作项目及其方向,促使产业学院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第六,推广“揭榜挂帅”机制,向行业企业公布技术需求及人才培育需求,吸引优秀企业加入产业学院创建,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提升产业学院创建品质与水准。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需求,构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重构,以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为基础,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标准纳入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将技能大赛内容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开发基于大赛的教学资源包;实行“1+X”证书制度,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二是“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岗位实习—顶岗实习”五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产业学院实习基地双轮驱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三是推行“订单式”人才培育计划,依照企业岗位群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育计划及其标准,明确核心课程以及关键能力需求;执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四是构建“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革新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查与能力评估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立体评价系统;采用第三方评价制度,定期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评估,形成人才培育质量反馈及持续改进机制。
(三)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要塑造“五共同”合作模式,一是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标准,形成校企联手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常态化机制,组建包含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学校教师在内的标准开发团队,定期开展职业岗位剖析和能力需求调研,确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制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二是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组建校企“双元”课程开发团队,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尽快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等,创建“教学工厂”“工厂课堂”,做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三是共同塑造师资队伍,执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创建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的常态化机制,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与考核标准,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一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四是企业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流程,包括教学设计、执行以及评估。将企业实际项目带进课堂,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推行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做好岗位实习,并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企业参与教学成果的评定及质量监管工作。五是一起推动科技创新,建立起由校企共建的技术开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工艺更新中心等研究平台,并携手承担技术攻关任务,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以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变,建立专利申请与成果转化奖励制度来调动校企双方的创新热情。
(四)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要创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产教融合平台体系,第一,塑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校企联手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之类的科研平台,针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展开协同攻坚,创建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提供专利申请、成果评定、项目孵化、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第二,形成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校企共同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和经营体制,做到“教、学、做”一体,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涵盖产业链各个部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探索“前店后厂”模式,既有利于教学又产生经济效益;第三,搭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研发产业学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设备资源等信息即时共享并有效对接,创建产业学院大数据分析系统,对区域产业发展态势、人才需求变动加以监测分析,为产业学院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第四,打造社会服务推广平台,面向行业企业实施技术咨询、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评定等服务,承接
证书的培训与考核任务,开展各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创建产业学院公共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援;第五,创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同国外高水平职业院校以及跨国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组织师生参加国际技能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产业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三、产教科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措施
创建产业学院建设的制度体系属于保障其有序运作的根基所在,其一,完备产业学院法人治理结构,制订《产业学院章程》,阐明董事会、经营委员会等的组织架构及其权利义务,规整决策流程和运行机制;其二,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体系,包含框架协议、执行细则、退出条款等,清晰界定合作各方的责任权利界限以及利益调配办法;其三,完备专业建设和课程研发管理制度,制订专业群建设方案及标准,建立课程开发和质量监管制度,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第四,建立人事管理与激励制度,出台《产业学院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打破传统人事制度束缚,实行绩效工资与项目分成相结合的薪酬制度。第五,完善科研与成果转化制度,出台《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管理办法》等,以激发校企双方的创新活力与合作动力。第六,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出台《产业学院运行风险评估与防控预案》,保障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配置优化
产业学院建设要创建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机制,第一,更新资金投入模式,设置产业学院专门发展基金,采用“政府引领,学校投入,企业支撑,社会募集”多种投入手段,形成稳定财政支持途径,把产业学院纳入职业教育重点扶持范围,成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着重扶持产业学院关键领域创建;第二,改良空间资源调配,采用校内设立、园区共建、企业托管等多种模式规划产业学院物理空间,推行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改善设备利用程度与投资回报率,推进“园校一体”创建,做到学校与产业园区空间相融合。三是汇聚人才资源,搭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体系,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和企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构建校企人才共享机制,推进教师与工程师双向流动,聘请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产业教授,打造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四是共享信息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实现校企间人才、技术、项目、设备等信息的实时对接,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及教学效果。
(三)评价机制完善
建立起科学且高效的评价机制,这对于产业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其一形成以目标为引领的业绩评价系统,按照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以及创建目的来设计分层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体制机制更新,人才培育品质,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实行每年评价与周期性评定相融合的方式,保证产业学院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其二,塑造出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第三方评价组织等多种评价主体吸纳进来,冲破学校单方面开展 " 自我评价 " 所存在的限制,设立毕业生追踪调研以及用人单位回馈制度,把就业情况,岗位适应程度,职业发展状况等归入到评价范围当中。创新评价方法与工具,运用数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开发产业学院评价信息系统,实现评价过程数字化、评价结果可视化。第四,完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政策支持、资源投入、绩效奖励等挂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建立问题反馈与改进机制,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并督促落实,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创新载体与科教融汇的重要平台,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与产业转型升级效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职业本科院校须秉持 " 开放融合、创新共赢 " 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生态,方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建设范式。随着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与实践探索持续深入,产业学院必将成为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纽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静雪, 蔡青烽, 林星朱, 等. 地方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J].粮食加工 ,2024,49(03):129-132.
[2] 王秋雨 , 史洪波 , 梁裕 . 从院校主导到区域统筹:对我国产业学院建设的理性追问——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分析视角[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6):44-50.
[3] 崔士岚 . 地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状、问题及策略探析——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4,26(05):1-6+17.
[4] 李静 , 董雷 , 李婷 . 基于职业本科筹建的“双高”专业群产业学院构建与运行制研究 [J]. 安徽建筑 ,2024,31(02):112-114.
[5] 王子飞 .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内在逻辑、现实审视和推进路径 [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4,33(01):12-18.
作者简介:陈丽,出生年月:1977 年 3 月,女,汉族,所在院校:,职称:教授,学历: 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电气工程方面。
课题来源: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项目《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ZY2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