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

作者

陈运栋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古二小学 528421

在教育提质增效的背景下,教学目标、活动与评价的协同问题备受关注。教学评一体化打破“教、学、评”割裂状态,以目标为纽带实现联动;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二者结合为核心素养培养搭建平台。本文以“水是生命之源”为例,探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内涵与设计逻辑

教学评一体化是以“学习目标”为轴心的系统设计:教学紧扣目标,评价作为目标达成的监测与改进工具,形成“目标—教学—评价”闭环。核心逻辑有三:

目标统领性:学习目标需锚定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认知水平,明确“学生应达到什么发展水平”;

教学针对性:教学活动需围绕目标拆解为可操作的任务,确保“通过具体活动实现目标落地”;

评价一致性:评价内容与方式需匹配目标与活动,清晰“如何科学判断目标是否达成”。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需以真实问题驱动,通过多元评价覆盖知识、能力与情感维度。“水是生命之源”以水资源保护为情境,整合多学科知识,实现 “做中学”与“评中长”。

二、“水是生命之源”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实践

(一)目标定位:基于核心素养与学情

目标设计需兼顾“课程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双重需求。从课程内容看,“水是生命之源”聚焦统计与应用领域,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实验、方案设计等活动,解决“水资源分布”“用水习惯优化”“节水方案制定”等真实问题,对应数据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三大核心素养;从学情看,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调查与实验能力,但对水资源缺乏系统认知,节水实践经验不足,节约意识有待强化。

基于此,主题目标被分解为三个递进层次: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调查、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图表(如扇形图、条形图)分析水资源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设计调查方案、优化实验流程,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链;

情感与态度:树立“节水护水”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初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活动设计:以项目任务推动目标落地

教学活动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拆解为五个递进式任务,形成“问题驱动—实践探究—成果输出”的闭环链条,每个任务均对应目标中的具体要求:

任务一:淡水资源知多少——数据意识启蒙

通过扇形图、分布图引导学生用统计知识解读数据背后的“水资源稀缺”现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通过查阅资料、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形成调查报告。此任务聚焦“数据收集与可视化表达”,为后续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任务二:用水习惯大调查——应用能力培养

学生自主设计“用水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并通过表格、图表整理数据,分析“哪些习惯存在浪费”。任务强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任务三:滴水试验——逻辑推理与数据应用

以“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为主问题,引导学生通过“1 分钟漏水量 1 小时漏水量 1 年漏水量”的推算,理解“样本推算整体”的统计思想。实验中,学生需规范记录数据、分析误差,并通过具象化对比,强化节水认知。

任务四:制定节水方案——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基于前期调查与实验结果,学生以“节水大使”身份设计方案:从具体节水方法到推广策略,将想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此任务突出“知识迁移”,鼓励学生融合美术、语文等跨学科知识,体现创新意识。

(三)评价体系构建:多元维度保障目标达成

评价作为教学评一体化的“闭环终点”,需覆盖“过程与结果”“个体与群体”,确保与目标、活动的一致性。

1. 评价内容:三维度呼应目标

结果性评价:聚焦成果输出,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节水方案等,按“完整性—科学性—创新性”分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行为,从情感态度(参与积极性)、合作交流(分工与表达)、探究学习(方案逻辑性)、创新意识(策略独特性)四维度评分;

综合评价: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描述性评价,补充量化评价的不足。

2. 评价方式:多样化覆盖全程

采用课堂观察(记录实验操作规范性)、活动报告分析(评估调查报告逻辑性)、成长记录袋(收集全程成果)、课后访谈(了解节水意识变化)等方式,确保评价贯穿项目始终。例如,在“滴水试验”中,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是否规范记录时间与水量,通过实验报告评价数据推算的合理性。

三、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成效

1. 核心素养落地显著

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知识处理数据,组能通过实验数据合理推算“年漏水量”,数据意识明显提升;学生设计的节水方案被应用于校园,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2. 跨学科与实践能力深度融合

学生在设计宣传海报时,自然整合数学与美术知识;在撰写倡议书时,融入道德与法治中的社会责任理念,实现学科知识向综合素养的转化。

3. 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强化

通过“1 年漏水量够 1 人饮用 15 年”的具象认知,学生从被动知晓转变为主动践行,家长反馈显示,学生在家庭中坚持节水行为,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需坚持“真实情境为载体、核心素养为导向、多元评价为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得有效、学得深入、评得精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M]. 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桑国元. 项目式学习何以成为课改风向标 [J]. 中国教师杂志,

2024(04):1-53. 以教研活动助推“教学评一体化”落地 [J].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6):1-5本文系:中山市 2022 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小学

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课题类型:青年项目课题编号:C202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