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留学生焦虑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邵鑫鑫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5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来华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到2016 年,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之一(高炳良,2018)。然而与普通高校留学生不同,高职留学生群体面临着其独特性挑战:他们不仅要克服语言文化障碍,还需在较短的学制内同时掌握复杂的专业理论与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无疑对其心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留学生班主任,笔者在日常管理与育人工作中深切感受到,这个群体在积极求知的同时,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中焦虑问题尤为显著。这些由适应困难引发的负面情绪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与干预,极易演变为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其学业成就与身心健康,也对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声誉构成潜在挑战。

遗憾的是,当前关于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性大学,对高职院校这一特定群体的关注相对不足,现有的干预模式也大多是普适性的,未能充分观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本研究立足于笔者的实践视角,旨在深入解析高职留学生焦虑心理的特征与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一套符合高职育人规律、具有可操作性的精准干预策略体系,以期为提升我校乃至同类高职院校的留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提供有益的现实参考。

二、焦虑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留学生的焦虑心理现状,笔者以本人所在职的的留学生为案例,采取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力求从数据、个体叙事和日常行为等多个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其焦虑特征与成因。

2.1 研究方法与过程

首先,笔者面向校全体在校留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共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36 份,有效回收率为 91% 。问卷内容除性别等基本信息外,还涵盖焦虑行为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为本研究提供了量化数据支持。为弥补问卷数据无法揭示深层动机与个体差异的不足,笔者利用班主任的身份便利,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 10 名留学生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获得了大量鲜活、深刻的一手材料。同时,作为留学生班主任,笔者还通过日常的班级管理、课堂听课、宿舍走访、活动组织等方式为分析其焦虑来源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佐证。

2.2 焦虑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与核心成因

通过对上述定量数据和定性材料的综合分析,笔者发现我校留学生的焦虑心理危机纷繁复杂,但其核心可归纳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技能习得的现实挑战、职业前景的远期迷茫、社会融入的现实困境以及家庭期望的潜在重压。

首当其冲的是源于“语言 - 专业”双重壁垒的技能习得焦虑。从问卷数据可知, 42.86% 的学生将“学业压力”列为主要焦虑源。对于他们而言,语言障碍所带来的挑战,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的困难上,更深层次地表现为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壁垒。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实践性强,涉及大量专业术语、操作指令和行业规范。留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也往往难以迅速掌握这些高度专业化和情境化的词汇,导致无法准确理解课堂讲授和实训要求。在一些偏实践的专业,如建筑管理专业的学习中,他们无法流畅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技术要点,这会使其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从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如果说技能习得是眼前的困扰,那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则构成了更为深远的压力,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职业前景的焦虑上。 在问卷调查中,“未来就业”以 46.43% 的比例成为首要焦虑源。这种焦虑的核心,在于学历与技能的跨国认证问题,同时,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使他们难以获取本国相关的就业市场信息,对于毕业后的去向缺乏明确规划。这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国际职业身份感到迷茫。

除了学业与职业这两大核心压力,日常的跨文化适应与人际交往同样是催生焦虑的重要温床。尽管学校努力创造融合环境,但留学生仍时常感到孤独。问卷显示,在被问到希望学校能为解决留学生焦虑做些什么时,57.14%的学生选择了“组织社交活动”这个选项。观察发现,他们课余时间多在同胞的小圈子内活动,与中国学生的深度交流有限。这种融入困境,一方面源于同伴交往的客观壁垒,高职中国学生普遍忙于实习竞赛,减少了深度交往的时间;另一方面则来自师生互动模式的差异,许多留学生习惯于自由提问的课堂,面对中国课堂的严肃氛围会感到拘谨。此外,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的细微冲突也会成为心理隔阂,加剧这种孤独感。

最后,在所有这些外部压力的背后,还潜藏着一层来自家庭的期望焦虑。问卷中选择“家庭期待”为主要焦虑源的学生虽仅占 14.29% ,但在实际的访谈中,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焦虑的根源在于留学背后高昂的经济与情感投资。同时,家人因不了解海外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可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学生的压力。尽管有 60.71% 的学生们渴望与家人或朋友经常沟通交流,但时差、网络等因素使得深度有效的沟通难以实现,压力也难以有效排解。

三、焦虑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研究

基于前述的分析,笔者试图构建一个多层次、系统化、可操作的精准干预策略体系。该体系遵循“预防为先、发展为重、干预为辅”的原则,从宏观的学校制度层面、中观的教师执行层面和微观的学生个体层面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从而化解危机、促进适应、赋能成长。

3.1 宏观策略:构建制度化、全方位的校园支持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在留学生的管理中大多面临着协同管理模式尚未完善的困境(何建丽,2025),本校也不例外。而要改善这个困境,就需做到改变目前各部门职能分割、信息不畅的现状,成立由国际教育学院牵头,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中心)、二级教学院系、后勤保障处共同参与的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由国际交流学院作为总协调方,负责政策制定、信息汇总和涉外沟通;心理健康中心负责提供专业的心理测评、咨询与危机干预支持,并对全校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二级教学院系负责将心理关怀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训环节;后勤保障处负责优化住宿、餐饮等生活环境,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为心理安定提供基础保障。该机制应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对高危学生形成闭环管理。

针对留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文化融入上的双重困难,学校也需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适应性改造。学校可考虑开设专业汉语衔接课: 在第一学期,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门课程,集中讲授该领域的高频词汇和行业术语,扫除技能习得焦虑的语言障碍。针对特殊专业,可将文化教育从单一的讲座模式,转变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体验式项目。例如,组织建筑专业的留学生参观中国古建筑,让文化学习在“做”中完成,在潜移默化中降低文化适应焦虑。

此外,学校还可邀请了解国际就业市场的专家、优秀校友和企业人事,为留学生系统讲解职业资格的国际认证、不同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跨文化求职技巧,将他们对未来的迷茫转化为清晰的规划和行动,从而缓解职业前景焦虑。

3.2 中观策略:强化班主任与专业教师的“前哨”与“桥梁”作用班主任和专业教师是与留学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所以理应得到重视。

针对班主任,学校应定期组织其参加跨文化沟通与心理方面的专项培训,使其能准确识别学生的异常情绪和行为并进行有效的沟通疏导。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应与每位留学生进行两次深度谈话,建立个体化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班主任应主动通过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与留学生家庭建立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必要时可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远程情感支持,以缓解学生的家庭期望焦虑。

其次,在教学中,由于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教师在工作中应用英语的机会较少,所以会存在一些表达不准确,发音不准,专业术语用词不当等问题(徐冠军等,2025)。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放慢语速,关键术语辅以英文或图示说明。在考核评价时,可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以此保护其学习积极性。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主动关心留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反应,将中国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教学,帮助他们建立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

3.3 微观策略:激发留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自驱与互助能量

外部支持固然重要,但最终的适应与成长还需依靠留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干预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自身心理健康的积极建设者。为此,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学伴 + 朋辈”双轨并行互助体系,学校可招募、选拔并培训一批优秀的中国学生志愿者,与新生留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学伴不仅在生活上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学习上进行辅导,邀请他们加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项目,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学术和社交环境。其次,培育留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 从高年级优秀留学生中选拔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同学,经过专业培训后,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他们与新生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更容易产生共情,能及时发现同伴的困扰,提供非正式的情感支持,并引导其向专业咨询机构求助。

除此之外,学校应定期开设心理韧性与适应能力提升工作坊,例如组织“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主题的团体辅导和“跨文化适应力”主题沙龙,教授学生实用的应对技巧,并引导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化冲突。

最后,必须确保心理支持资源的高度“可知可及”,例如通过制作多语言版的《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手册》(包含线上线下版本),清晰告知心理咨询中心的地点、预约方式、服务内容和保密原则。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校园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反复宣传,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病耻感”,确保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知道向谁求助、如何求助。

结语

随着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留学生群体,因面临技能习得、职业前景、社会融入与家庭期待等多重压力,其焦虑心理危机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强调不仅要进行有效的危机介入,更需构建一个常态化、全员参与的系统性支持网络,从而在留学生趋同化管理中保证留学生的“特性”和“共性”共存(姚亮,2024)。此番实践探索不仅致力于提升本校的管理服务水平,更希望能为国内同类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办学进程中提供宝贵参考,共同构建健康、包容的校园生态,进而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炳亮 . 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8, (05): 131-134.

2. 何建丽. 高职院校留学生高质量培养的优化路径分析[N]. 河北经济日报 , 2025-06-26(009).

3. 徐冠军,何俊,李楠 .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留学生专业基础课教学研究与探索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5,11(08):175-178.

4. 姚亮 . 高职院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J]. 国际公关 , 2024, (21):170-172.